「心的本體」是什麼?
「性的本體」又是什麼?
怎樣才可以能達到明心見性?這是一個真心修辦道的人,都應該問的問題,也是所有諸佛都沒辦法回答的問題。
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諸佛菩薩久證菩提,早已明心見性,為什麼没辦法回答?道是無形無相,心性是【非語言文字】,說了墮入形相之中,看不見、聽不見,你說它是什麼?
壇經六祖說了很多法,明心見性講得很清楚
【佛不說法】→衆生無有出頭時。
【佛若說法】→衆生死在佛法輪盤裡。
明心見性→只有【靠一步一步的工夫】。
而不是→是什麼可以解釋的。
當初五祖說要讓大家作一首偈,來看個人見性與否?
當時神秀作偈,還記得內容嗎?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哪裡錯了呢?心非鏡。
而惠能作的偈,還記得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哪裡對了呢?本來無一物。
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是落入修的功夫,錯在心非鏡,就是把「自性」當作菩提樹,把「自心」當作明鏡臺,把它套入「形相」中。
道無形相,亦非語言,如此者乃是未悟自性,不識自性真佛,不識自性真佛,又如何得見本來面目,了然見性呢?
惠能的本來無一物,是「頓悟」的功夫,對在本來無一物,心性是無聲無色,故至道幽深,至理絕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立文字,教外别傳】。心性本來清淨,清淨即無塵,無塵即無物,無塵無物即見性,【見性即自在解脫】。
譬如說花瓶,是在說花還是在說瓶?
花和瓶都是名詞,對不對?
但是當兩個名詞在一起,上面那個名詞就變成形容,所以花瓶是在講瓶子,裝花的瓶子。對不對?
那瓶花呢?這時就變成瓶是形容,花才是主體,就是裝在瓶子裡的花。對嗎?
那菩提樹:就是把菩提智慧看作樹
明鏡臺:就是把心當作像明鏡一樣的物品。
菩提樹、明鏡臺,都落入了直接將身心套入物體當中,所 以便是將身心有所侷限,觀點就狹窄。
而菩提本無樹,便是把菩提與樹分開,可以用形容,但不可以把它當作是物品。
明鏡亦非臺,可以把心形容為明鏡,但是不能用一個名字去套住它。所以心性就是如此,可以用任何的譬喻,任何的形容去參悟、去了解,【卻不能把它套牢、看死】。
所以明心見性是什麼?
答案就是:不是什麼。那又要如何給你答案呢?
心性是離語言文字形相,只是強名曰道,講了又不對,不講也不對,【道在心性中,本自有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5924459082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