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朱常明 2007-12-20
我這做母親的出不了家,卻送兒子出家了。流著淚,我寫下這篇文章。
我兒子今年十五周歲,現在已經在廣東一座禅寺發心出家。送他去寺院後的第三天,我夢到了兒子和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手持金錫,莊嚴肅穆,感覺兒子在地藏菩薩那裡,我放心了,感恩佛菩薩的加持!
兒子發心出家的寺院是一座正在建設的寺院,有十幾位出家人,居士也只有十余人,是一座很清淨的道場。因為他喜歡安靜,我們就去了這座地處偏僻的寺院。那天是11月3日,到了寺院才看到,大雄寶殿還沒完工,剛建好了地藏殿,觀音閣,並且每天都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兒子覺得自己和地藏菩薩最有緣,十分歡喜,當天就決定留下出家。當家法師說出家要先考察一年,合格了才給剃度。
我為什麼希望兒子出家?兒子為什麼也歡喜出家?還要從我這個當母親的說起。
我是在2003年開始真正信奉佛教。家裡母親信佛,但她既不念佛也不讀經,而且脾氣特大。我曾看過她請回的佛教書籍。父親及我們兄妹三人都是大學生,只有母親是小學文化,母親通過練氣功能給人看病,我們覺得很怪異,常說母親搞迷信。
2001年的一天,我領著兒子第一次走進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圓通講寺,那天是周末,我領著兒子只是去游玩。之前,我只知道觀音菩薩和彌勒佛,這次把寺廟裡的全部佛像仔細地看了一遍。第一次看到釋伽牟尼佛像和地藏菩薩像,那時候還不會用“莊嚴”這個詞,就是感覺很好,但既沒燒香也沒磕頭就回家了。
那天晚上我獨自一人看電視,是一檔介紹柳州風光的節目,突然電視裡的山峰變成了釋伽牟尼佛像,和寺廟裡的佛像一模一樣,我瞪大眼睛使勁地看,大約持續了一分鐘的時間。我懵了,愣了好長時間。晚上又夢到地藏菩薩,他手持金錫,莊嚴肅穆。我是個特別倔強的人,於是想搞清楚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從此,我開始看《覺海慈航》等與佛教有關的書,後又看了一些民間勸善書,如《了凡四訓》,足足看了兩年。在書中我感覺找到了知音,書中的理念符合我對自己為人處事的要求,知道了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2003年1月1日我開始吃素。經常領兒子去寺廟禮佛,參加法會,並隨緣做義工。
我曾想過出家修行,但因為有太多的放不下,只好先在家學佛,因為我36歲才開始真正相信佛法,所以我希望兒子早一點學習佛法,走上人生的正確之路。
今年過完年,我開始第一次誦《地藏經》。誦了一半沒誦完,就困倒睡了。夜晚夢到好多出家人,有比丘,比丘尼,我還和比丘尼說,我喜歡佛教。從那以後,我就開始每天晚上6點多在網絡上的佛教網站上跟著誦經。有一天,想聽慧律法師講經,就沒誦經。結果,剛聽一會兒,桌子上的念佛機自動響了起來,把我嚇了一跳。趕緊誦經,不敢偷懶了。我太懶了,可能總需要提醒一下,佛菩薩真的在加持我,我以前一直不願誦經,覺得經不是用來誦的,是要行的,結果第一次認真讀誦就夢到出家人,改變了我以前的想法。兒子7月份來我身邊,一度停誦,一直忙到他出家的事落實,放下心來,才繼續誦這部經。
今年2月我在佛前發願,希望佛菩薩加持,讓我兒子出家修行,我發願的事和誰都沒說。我在深圳工作,兒子和他爸爸在東北,春節回家的時候我和兒子說:你長大出家吧,兒子說光頭不好看,還說以後不許再提這事兒,我就沒敢再提。沒想到,今年6月份,兒子在QQ上突然和我說要出家,我當時激動得掉下了眼淚。感恩佛菩薩的加持!轉念又想,兒子為何突然願意出家,是不想讀書嗎?還是要逃避現實?我的本意是希望他大學畢業以後再出家,沒想到會這麼快,他才讀完初二,應該多讀書才對。
兒子就讀的是朝鮮族中學,教科書都是朝文版,他因為不喜歡朝文,書中有些意思看不懂,只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於是對學習沒興趣,不想上學了。因我遠在深圳,而我老公脾氣暴躁,常常喝酒,打麻將。有一次誤會了兒子動粗打了他,兒子至今都不叫爸,只是每天和我網上聊聊。孩子感到很孤獨,每天寫完作業就上網玩游戲。現在回過頭想,這些都是助緣。我對兒子說,你最應該感謝的是你爸爸,他是來度你的,是他成就了你。他討厭爸爸的惡習,又嫌我太唠叨,對家不是太留戀,也是好事。
我對兒子說,出家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如果是因為厭學和逃避現實,到寺廟裡混飯吃,堅決不行。兒子承認剛開始是因為不想上學才要出家的,現在看了一些佛教書籍,越來越喜歡佛教了。而且童貞入道,可以有更多時間研究佛法。通過看佛教網站,聽海濤法師、慧律法師講經說法,他是真心佩服師父們,也想做一個真正修行人。
他用了一個月時間把早晚課背會了,現在除了在大寮干點活,其余時間就到閱覽室看書自學。前幾天去看他,他對我說,後悔以前吃了那麼多動物的肉,這孩子真的有進步了。他現在對佛學知識如饑似渴,他說寺院閱覽室的書可多了,先自學,剃度後再去佛學院學習。看著他現在精神狀態很好,法喜充滿,我十分高興。
有師兄告訴我,兒子前兩世都是出家人,這更堅定了我和兒子學佛的信心。感謝佛菩薩的加持!阿彌陀佛!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7/370503.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