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與為師見面,是嗎?真誠在哪講?誰可以說說?只有現在有一顆真誠的心嗎?以前呢?未來呢?還存在這一顆『真誠的心嗎』可知道什麼是真誠?先要有『真』才能顯出『誠』「先要懷有至誠、至真,才可能感動眾生」。
今天徒兒們絕對不是只有來湊熱鬧,而是要好好明白你的「使命在哪裡,你的責任在哪裡」?對嗎?也是如此,為師今天才來與徒會會。因此「徒兒要真正知道自己在修什麼道」。只有知道『道』好還不夠,只有在研究班,學『道』還不夠;而是你要認真的知道自己修什麼、要從何處修起。
今天大家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與為師見面,是嗎?真誠在哪講?誰可以說說?只有現在有一顆真誠的心嗎?以前呢?未來呢?還存在這一顆『真誠的心嗎』可知道什麼是真誠?先要有『真』才能顯出『誠』「先要懷有至誠、至真,才可能感動眾生」。
今天徒兒們絕對不是只有來湊熱鬧,而是要好好明白你的「使命在哪裡,你的責任在哪裡」?對嗎?也是如此,為師今天才來與徒會會。因此「徒兒要真正知道自己在修什麼道」。只有知道『道』好還不夠,只有在研究班,學『道』還不夠;而是你要認真的知道自己修什麼、要從何處修起。
◎修道之士,心誠者無妄,自然有道,所行所作,你非我不非,安然自在,目標正確,道心不搖,不入是非之圈,上和下睦,行功立德皆由此也。
◎修道失意者,全出於心之不正、不誠,凡事出於「人心」,不出於自然天性,心懷妄想過多,疑惑不絕,專鑽他人之非,不能反觀自己,批評前輩所學不精,處事不公;輕視後學所學不達,自以為是,自以為高,自專自主,因為常生此心,起初由此不能上達,而起不滿之心,次則譭謗,重者自退門外。
現在的人,時常是心動而身不動,心中常想「立身行善」,卻一直沒有具體的表現,有些人是滿懷理想抱負,當要行動時又退縮不前。現代的修道人要接引眾生,必須有恆心、有毅力,敞開雙手,讓眾生容易接近,不能封閉自己,使眾生無法接近。要廣結善緣才能行道,而廣結善緣的方法,就是要伸出愛心的手,讓你的關懷與祝福讓眾生體悟得到,如此眾生才會主動的與我們接觸,這些都是我們要付出心力才能達到的。
「話少說一點,事要多做一點,言多必失。君子都先做了才說,可是現今人未做就說大話,自己說出來的話要負責任,修道要落實生活才能達到真功實善,要更用心。」
修道人心是慈悲,凡事要多為別人想一下,聖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你們學習做。改變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修道辦道要以身作則,必須改變自己,以往驕傲改為低心下氣;以往自私改為大愛;以往脾氣不好要慢慢改好一點;以往不好的壞習性要改掉,這樣才會進步,修道聽道理就是要改進。自古以來,聖賢與諸佛菩薩修道也是經過一層一層磨練、鍛鍊,祂的心是大公無私,能為眾生付出、奉獻自己,所以美名流傳千古,修道要學習諸佛的精神與榜樣。*
徒啊,你們說,修道是件容易的事嗎?說容易卻也不容易,說簡單倒也很簡單,因為修道只是一心為眾生而已啊!講的只是犧牲奉獻這件事,但是,做起來卻是不容易啊!你們都有一個家庭,日日為了家庭,你看你們的心神,全纏繞在這個家庭人事的糾紛上。還有,你們為了情感而亂心神,你們看看修道路,這一條路是多麼光明,而你們有時候,卻偏偏對自己沒信心,走到最後,修到最後,自己卻躲起來了,這樣對嗎?修道是看人修、還是自己修的?修道是修給自己的,不是為人而修,你自己如果沒辦法看開,就會有無邊的徘徊。你們若對事不明理、不明白,這個嫌隙又結,兄弟又鬩牆,連你自己都這麼不自在了,一顆心無法釋懷,走到哪兒,都是看人不順,你怎麼能自在啊?你再想想看,修道本來就是越修越淡泊名利,你若是對名利得失依然執著,在進退當中,就會感到困惑,明白嗎?
當徒兒要講出一句話之前,先想想這一句話是不是不好聽的話,如果明知道那是不好聽的話,你還把它說出來,這就叫明知故犯,這樣在說不好聽的話的當下,就不像是個修道人了。
當徒兒要說一句話之前,你不確定是好話,還是壞話,安全一點的作法是請你不要說,如果要討論到別人做得不太好的行為,請溫和一點的說,言詞不要太難聽,至於別人修得好或不好,這不是徒兒們來評論的,徒兒們不是考試官、不是鑑察員,只有上天、仙佛能鑑察徒兒們的修養好或不好,所以不要互相討論、批評其他人的修養好或不好。
現在儒家應運,現在你們講師講的都變質了,都很注重佛學,我們要用佛學來印證、道學來印證。當你們老前人還在世的時候,都說這句話是活佛恩師跟我講過,對不對啊?
聖賢是一日三省己身,而凡夫呢!都是在碰到釘子時,才知道要回頭檢討自己,徒兒們啊!你們的心是不是一直往外放,老是喜歡看別人的不好呢?白陽時期儒家應運,講的是性理心法,修的是入世法門,是在家修行,所以你們要把個人的角色給扮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