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是修身的根本。身口意三業要清淨。

「化性」,可以隨圓就方;反省,可以終身寡過。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修道要先『求 道』登堂入室?因為求道求得『明師一指點』之時,上天打開你們的自性門戶,你們的靈性能直接接受到上天宇宙之光的淨靈。求道之後,對於道理、真理會契入比較深刻,也比較聽得懂仙佛所闡述的道理、真理。

求道之後,賢士也才知道這個身的主人,真主宰居於何處,日後才知道要往何處修。想要修道之人必先求道,求道之後才知如何修身、修道、養性、養身。賢士想要自身的氣能暢通、不淤塞,除了要『真 修 實 煉』之外,身上的氣還必須是『清 淨』的。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做事,難免會有不圓滿地方」,「不要去抱怨,這個人」做事怎樣?「那個人」做事,又怎麼樣不好?

「修好自己、你們行功了愿機會很難得」,怎麼還有時間,「去論人是非對錯」?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的選擇才會正確,不容易犯過錯。

◎怎樣才是有智慧的人?發心修行,求解脫之道的人便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隨時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念念清明,事事清明,所以他不會去追求虛妄不實的事物,也不願意做一個生死的凡夫,不會白白浪費寶貴的生命。因此,當一個人有了智慧,人生的選擇才會正確,不容易犯過錯。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多發善念,有耐心去成全他人,你對別人有耐心,也等於是在鍛煉自己的火候、成就自己的內涵,不要因為稍稍的毀言謗語,就讓自己起心動念,甚至暴跳如雷,就算前賢對你嘮叨,你也要當成是自我鍛煉的好時機,這樣的修道才會有所進展,如果你現在還有討厭的人、看不慣的人,那是因為你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別人的一點點小過錯,你就記恨如仇。

徒兒啊!要把每個人都當成是你的貴人,時機一到,他們都會幫助你;如果對前賢還有很多的不滿,表示你的心中充滿了雜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無不是的前賢,沒有一位前賢是不會犯過錯的,你如果心胸狹隘,難容於人,就會失去很多的貴人。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看起來很可憐,可是這是一種鍛煉、磨煉,這個挫折、磨煉是上天送給你最好的禮物,因為在這當中,你會有不同的體悟,你會去反省,經過掙扎痛苦之後,你就會變成不同的自己,所以修辦道不要怕挫折磨煉,這一切都是在鍛煉自己,鍛煉自己的毅力、鍛煉自己的真誠、鍛煉自己的智慧,所以希望你能夠去想想。

希望老師的話要記在心裡,別人的好壞不是你能夠評論的,在還沒有蓋棺論定的時候,你凡胎肉眼是看不清楚的,所以要把你自己修好,做好自己的事情,至於別人好不好,你只要心知肚明就好。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改自己的行為,絕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們而改變,修行和業務人員不同,渡眾生不是看業績,今天多少眾生得救求道?多少人接受真理參加研究班?不是,而是修改自己自身的習性、脾氣毛病,使他人如沐春風跟著受益而來求道修道。勉諸眾兒女:『辦道不易、開荒佛堂不易;謗道容易、毀堂容易;傷人容易、渡人不易』願諸兒女細細悟之!

◎本來修道是一件極平庸之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盡心盡力,處處為別人設想,不為自己利益,做出損人利己之事,時時小心謹慎,做到心口合一,腳踏實地,沒有參雜任何虛偽之心即可。如中庸所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言顧行,行顧言也。』然反觀現在修道士,能達此境界者,實寥寥無幾。大多私心用事,不以公心待人,以致造成種種之是非,那豈是修道者應有之行為嗎?是故俱有此種心,就是眾生不能見佛性。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竟相由心生嘛!隨時都要看管好自己的心,對自己負責,重整身心,隨時都可以出發。萬物靜觀皆自得,你的心量有多寬,容量就會有多大、智慧就會有多深;反之你的心量不夠寬,怎麼能讓人看出你身上有道,你怎麼能代表道呢?

當你們以前剛從理天下來的時候,身上是乾乾淨淨,一點雜質也沒有,沒有煩惱、沒有苦痛,可是來到人間以後,卻有這麼多東西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要把它扒下來擦乾淨,把髒東西洗掉,才能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什麼是髒東西呢?仇恨、嗔心、虛榮、名利、酒色財氣、七情六欲、十惡八邪,說有多少,就有多少,不過不管灰塵有多少,只要用清水,一沖掉就能乾淨了,就如我們看黑夜好暗,伸手不見五指,可是一旦太陽出來,就什麼都看見了,為師要你們自己去想自己的髒東西,然後自己去丟掉,每個人都一樣,要自己擦、自己洗,別人又不知道你的髒東西在哪裡,要怎麼幫你洗啊?怎麼幫你擦呢?要怎麼恢復覺性的圓明呢?你們這顆佛性當年在天庭是亮晶晶的,三界十方無處不放光明,而現在淪落在紅塵世上,活在人的身上,為什麼就不光明了呢?因為讓氣拘物蔽所致,這個光明本來就有,而一淪落下來,就讓種種的一切以及後天的習性毛病把這顆光明的佛性給遮住了,所以使你有而不知其有,使你不能把這一份光明流露出去,不能夠圓融三界十方,所以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就差別在這裏,為什麼?假如你那顆佛性是光明的話,你這個人就極容易活在人們的心目中;假如你不能活躍在人們的心目中,甚至讓人們看到就敬而遠之,那就是因為你的佛性不夠光明,總是戴著眾生的面目,而使人感到畏懼的緣故,為什麼同樣都有佛性,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有人成聖成佛、也有人當眾生,甚至最後還淪落為魔鬼呢?也有人說這是因為根器不同,其實不管他根器如何,現在是三曹普渡的時候,不在乎這一切,反正只要有人,就有佛性,只是光明與不光明之差而已,光明是因為他佛性不滅,若不是佛性不滅,便是有先覺者點化,那他就有而知其有,然後趕快力求自己把那些髒東西、牽纏、習氣都去掉,所以他能不斷地克己復禮,使之光明煥發;還有一種是佛性迷昧、昏暗,又不肯接受人家的勸解、指點,固執己見,永遠一直迷昧下去,有脾氣毛病卻不願意改,越沾染越厚、越暗淡,越使人感到可怕畏懼,在這兩者之間,就是修與不修的功夫,知道嗎?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要有大氣度,外舉不計仇,內舉不避親,你在道場擔當職責更要見賢而舉。」

互助互諒的心不夠,所以你們講道情,缺少人情,情與理它是兼顧、它是並行、它是互相協調的,修道修什麼?(修心)修什麼心?為什麼要修心?因為這心容易造罪,這心千變萬化,這心有很多骯髒與雜念,所以要修一顆懺悔、愧疚的心,修道要修包容心、要修不念舊怨、不計舊仇,如果你能不念舊怨、不計舊仇這種人叫作有氣度、有包容心,才能夠做到如此,可是往往人都忽略這一點,一定要有雅量,接受別人給你的意見,你才會進步,好比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要常常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拋開自我,一切都光明;擁有自我,一切都黑暗,所以要想明白。」

不要嫌修行規矩多,如果沒有一點規矩,人是很容易放縱自我的,有誰會自己管自己的?很少,能夠反省的賢人,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當我們沒有辦法管住自己的心的時候,必須藉著環境、善知識來提醒我們,使我們的身、心都有很大的進步。乾道愛帥氣,坤道愛漂亮,這是人性最自然的東西,但你不要超乎自然。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