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揚州有一個賣米的人,這個人,本來是一個很貧困的人,白手起家。後來他耍點小聰明,在賣米的秤斗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後,就看起來比實際的要重,事實上沒有,就這樣偷斤短兩。

  經過幾年以後,他努力的經營,也富貴起來,生了兩個兒子,非常可愛。有一天,他在家裡面喝酒,很高興就跟太太說:“我本來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現在這麼有錢,你知道怎麼回事嗎?”他太太說:“我不知道。”他就告訴太太說:“我就是把這個秤斗,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腳,所以現在這麼快有錢。”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出自《六度集經》,原題“龜王本生”。《六度集經》又作《六度無極經》《六度無極集》,三國東吳高僧康僧會譯,集錄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時九十一則本生故事,配合大乘佛教所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而成,故稱《六度集經》。在《六度集經》中,釋迦牟尼講述自己前生各種經歷,有時已不再局限於人身,而是天神、龍王、修羅乃至畜生之身。——鳳凰佛教

  過去世菩薩曾經是一只龜王,這只龜王日夜精進思考,尋找契合於一切眾生機緣的方法,想讓眾生的神識還歸於本無真性,都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時還有一只龜王,與他共同生活於深山中。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在一次說法之中,向比丘們講述了“鷹與鹑”的故事:

  一只剛成年的山鹑,不願聽從父母的勸告,離開自己熟悉的田壟地,獨自飛到曠野中覓食。結果一不留神,被一只饑餓的老鷹給捉住了。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以前有個商人,名字叫薩薄。有一次他去別的國家做生意,投宿在附近的佛門弟子家。那天,正趕上他們家舉行“大福安施”的法會,眾多高僧大德說法,講論罪福、善惡皆由人的心、身行、口言造成以及四谛、非常、苦空的道理。遠來的商人旁聽,頓悟並產生了信仰愛樂之心。他受五戒,成為了一名居士。大德高僧以佛法勸勉他:“善男子應該維護身、口、心,應該做到十善。每持一戒有五位神保佑,五戒就有二十五位神。這些神現世可以讓人免遭冤枉和橫禍,後世則可以達成佛道。”

  商人聽到佛法無比歡喜地回國了。他的國家沒有佛法,他就宣講佛法。擔心大家不接受,他就先講給父母、兄弟、妻子及親戚,讓他們信佛。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時候,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他到處流浪,尋找成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為富翁,反而成為一個衣衫褴褛的流浪漢。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就跟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此以後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去著想,布施給他,這樣的話,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後非常地高興,手舞足蹈地走出了廟門,一不小心在石頭上絆了一跤,當他爬起來的時候,手上正好捏著一根稻草。他小心翼翼地聽著菩薩的話,珍惜一草一木,拿著稻草就往前走。突然,他聽見一個小孩子嚎啕大哭的聲音,他就走上去,拿著自己手上的稻草逗孩子玩,孩子非常好奇,就停止了大哭,青年人把這根稻草送給了小孩子,孩子笑起來。孩子的母親非常感激青年人,送給他三個橘子。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個苦命孤兒,給財主當長工,出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三年期滿,狠心財主欺他老實,一個銅板也沒給,只給了他一小桶豆油,就算是三年的工錢了。

  小長工提著一小桶豆油,離開了財主家,他很茫然,不知這點油能干什麼。這時他想起小時候,在寺院裡看到別人用豆油點佛前燈,就想,反正我靠這點油也活不了命,干脆送到後山的法雲寺供佛吧。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沙彌去擔水,在回來的路上被一條蛇咬傷。

  回到寺院處理好傷口,小沙彌找了一根長長的竹竿,准備去打蛇。法師見狀過來詢問,小沙彌把這事對法師講了。法師又問事發地點在哪裡,小沙彌說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清時,松滋縣臨湖鎮是一個很大的集市,居民很多。鎮的盡頭有座慧光寺,悟輪禅師是寺裡住持。

  悟輪禅師看起來像個農夫,從來不講經說法,問他佛理也常不回答,但是他常常坐在禅床上入定,整天都不出來。有時半帶瘋癫地講些人們聽不懂的話。由於他平易近人,大家仍然很尊敬他。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佛告誡比丘們:“你們應當修行死想,經常思惟死想。”

  此時有位比丘禀告佛陀:“世尊,我常修行、思惟死想。”佛陀就問他:“你是如何修行、思惟死想呢?”比丘回答:“當我思惟死想時,就觀想我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在這七天內思惟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希望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死後無有悔恨。世尊,我是這樣思惟死想。”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佛陀等弟子們乞食歸來時,問:“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答道:“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色身,來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