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接玉旨開著新書
本堂主席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
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仙翁 降
詩曰:賚詔豐原降聖堂。著書大命永流長。
普度蒼生登覺岸。理天極樂沐恩光。
聖示:今夜吾乃頒賜昊天玉旨降爾道場。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統轄萬靈,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浩嘆世道之日愈沈淪,慨悲人心
之日愈惡化;雖道場普渡,有識之士無不自勉而致力於代天宣化,差堪告
慰也!
茲查爾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領命設道場普化,神人用命,迭有佳績,以
勸善人心,匡正世風。今日乃再特加畀命,敕旨一道,命由南海古佛,孚佑
帝君兩位賢卿為主著仙師,命由勇筆為主著正鸞生,開著天書一部,題其顏
曰《末劫收圓上理天》。由辛未年四月十八日起,期期降鸞開著,為期一年
完書繳旨。
此書之著,乃應時運點渡普天下修子道中疑惑,並勸勉眾生體認修道之
真諦,乃為理天寶典,應運降世。殷望爾神人同勉,書成之日,論功行賞。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未年四月十八日
恭接無極懿旨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聖示:恭接無極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觀音菩薩五里外接駕,命本堂城隍十里
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董雙成仙姑 降
詩曰:母心眷顧到豐原。頒命著書畀聖門。
靈筆通天揚譽早。從茲普化沐慈恩。
聖示:吾今夜乃頒賜 無極懿旨降爾貴堂。懿旨開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無極老母天母至尊懿旨曰:
母居無極,不計數之會元中望穿秋水,盼望眾靈兒早歸無極理天。孰料,沈
淪輪迴中難以計數之靈兒日愈沈墜孽海,難以自拔。今爾懿敕拱衡堂勇筆
賢兒領承無極懿命,建設「懿敕道場」,大開普化之門,三年中迭有建樹
。今再領命開著應運之無極天書一部,旨在點悟修子道心,並開示眾生道
諦真義。
母心一視同仁,深盼眾靈兒得早日啟悟,並生向道之心,能於閱書之中得其
精髓,啟慧覺而堅道心,共返理天,以慰母心慈懷,是所盼望!
併為勉眾生助道發心,以期是書得能廣佈流傳,普天之下眾靈兒均能有
幸閱書而有助益。凡有閱書流通,或講解成全,助印廣佈不斷,均准呈疏無
極,以達慈懷,有所叩求而予感應。以此為勉,深願眾靈兒逢此良機,自宜
把握,借假修真,以行功德,助大道之普及也!
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未年四月十八日
濟佛 降
聖示:吾濟顛降爾道場,乃為《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為序。
時值三期末劫,各宗教致力於推展普化道務,有以覺世牖民,有以恩波
德澤,有以弘法利生,在在均為法輪推轉,共沐法雨,而至普天之下,法喜
充滿也。其中以天道修子、佛門正教、聖門賢生等儒、道、釋三教之為普化
尤為有力也。今日台疆道脈弘法利生之聖業可謂蓬勃發展,不愧為道源之地
。
今有懿敕道場之懿敕拱衡堂領旨開著無極寶典《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
尤為可貴。蓋,本書乃為一析解道程真諦之書,以常識解惑,不以教條為著
書內容,其主旨乃在講解道中許多修子不易明暸或為最易疏忽之真理,閱書
大有頓開茅塞,智慧叢生之勢也!
為因際值末劫乃應運而降,書能得閱則何異置身理天恭聆大仙說法,如
沐春風而受益不淺也!值此書之初著,濟顛在此為眾生期勉,研閱能用心勝
似盲修苦練數十年也。謹此數語以為序。
濟佛降序於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未年四月廿二日
孚佑帝君 降
聖示:前二期貴堂恭接玉旨,及濟佛為序,使本書生色不少,今為著書第一
期,爾後吾與賢生等將有頗多共處之機緣也。
一、何謂末劫收圓?
所謂「末劫」,乃為天地會元說中之名詞,其意乃為:此時際值午未交
會,將有浩劫降臨,以此共勉眾生向道而修。蓋,修道可救靈,受假體所束
縛而日愈沉淪蒙蔽之靈性甦醒,靈性甦醒則不再造罪惡之因,當浩劫來臨時
,即可避免受到波及毀滅,換言之,即是善惡之清算。
而浩劫又是什麼呢?水、火、風三大災劫也!此說不無根據:水劫而言
,人心不善,道德日愈淪喪,私心尤重,有為圖己利,濫砍濫伐,水患增大
也。另有一說乃為一般道德家、學者所倡:言人心受物質文明之腐化,已達
理智不再,因而人際關係已失親善之和諧,國際間紛爭不已,終將導致毀滅
性之戰禍,乃成浩劫為刀兵、飢饉、瘟疫。此二說均屬各有擁護支持之基礎
,前者以宗教學為立論基礎,後者以現實科學邏輯為立論基礎。爾等世人可
仔細回思觀察,目前世間之生態是否多有符合!
所謂「收圓」,既有浩劫而勸勉眾生修道,而修道之結果在那裡呢?即
是不要受到浩劫之波及與毀滅。而欲求不受毀滅,即須返回無極理天始得脫
劫。但,並非每個有修道者都可達此境界,故在修道及至返回理天之前,此
一段修道過程,就有個使命,即是要修道子能夠在道程中「任考不倒,受挫
不退」,道程終始,以達超脫輪迴之境界,則為收圓之目的。
有者將「收圓」一詞侷限於某一教門上,乃因而產生許多爭議,吾等下
回再談可也。
孚佑帝君 降
聖示:前期談到爭議,這一期我們接著談論的主題就由它開始。
二、爭議什麼?
在道場中或者各宗教之間,常存有一個正統法門的爭議。昔日有某新成
立之宗教,高呼 玉帝不可能退位,堅持 玉皇大天尊乃為第十七代玄穹高
上帝,而所謂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乃為中天玉皇而已。如此
在宗教界引起一番爭執的軒然大波。時至今日,鸞門所尊仰之第十八代 玉
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經時間之印證考驗果然無誤,由此可見真理終能流傳
不斷,爭議僅乃一時之間假象的蒙蔽而已!
目前中外之各宗教間多有爭議存在。諸如:耶教有所謂天主教會、基督
長老教會、浸信教會等等。佛教間亦十餘宗之別支;而真言宗更將佛教判成
顯、密二教。而存在此間有各自吹捧自己所信仰之宗教為正教,而將不同信
仰者斥為異教徒,有如是觀者不乏其人。
而一貫道之天道道子中存著爭議更大。有自立為接金線為祖師、有自立
門戶為另一宗,更有道子為所求之道是否「金線大道」而存疑爭議。以上吾
作舉例,而列舉爭議之存在於各宗教道場之間,而其爭議孰對孰錯?雖必須
等待時間之考驗與印證,是真理者恆流傳。但道子間卻有可能因此而喪失道
志,毀卻靈根。故吾今日乃要直指爭議之不當所在。
天道道子對於最常爭議之問題,乃在「金線道脈降在何方?」「真祖師
何在?」「而己身所求是否金線道脈?」吾乃為天道法律主,今日明告道子
而言:接金線乃 老母慈悲,維道脈一線傳承不斷而賦予道中智慧前人之傳
道諭旨。一般道子常有一個疑問:「是跟前人走?或是跟道理走?」因此才
有所謂智慧考!今日大道普傳,非止於先天大道之流佈,而各教門亦有大力
推廣教義者,是以「時運變遷法亦遷」。各前人之承師範祖,廣傳大道,理
念自無不當;換言之,乃各求道道子之智慧體認。唯,諸天仙佛無不強調「
認理不認人」,此即以「真理至上」。是以故,金線道脈乃為傳承宗脈之所
屬,而修道乃為認理歸真為至上。至於真祖師何在?佛曰:「佛在心頭莫遠
求。」道子當亦可如是想:祖師在心無須求。」真祖師即在爾心頭,即曰「
認理」,則誰是「祖師」,無關宏旨。爾得道而修,認理歸真而行,則「祖
師」之爭議僅乃鏡花水月,身外物議而已。
當前道子在道程中必須有此體認「爭議是錯誤」;而一味縈繞於爭議的
問題,不但對修道無益,對返回理天的道程更是一大阻障。而唯有真理才能
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以及事實的印證;換言之,真理才能讓人信仰。
南海古佛 降
三、佛堂道子的困擾!
何謂佛堂的道子?即為已經明師一指點玄關、得大道、獲三寶的道子是
也。既得大道,何來困擾?目前道子中普遍存有一種不正確的愩高心理,即
為:「我求先天大道,並經一指得道,心理上劃分先後天,著皮相,生我執
,靈心蔽障矣!」先天大道普傳奧義,固然不錯!解脫靈性於無邊苦海,然
則道之為道,人人平等,人人可修。修道人首在平心,若執相則易入迷,縱
然得至上可貴之真道亦不能返回無極理天也。其理安在?蓋,既生分別心,
便有迷幻相,對道的體悟就不能透澈;雖然置身於先天大道的佛堂中,卻不
能精修明悟,就如瞎子進寶庫無視珍貴物。此為道子困擾之一。
再有求道道子存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常謂:「我入先天大道,則見
氣天神不拜。」如此錯誤觀念源於道中先進者傳道錯誤,致使後學者產生偏
差心理。須知,道如明師,授業、解惑,修道子須知尊師重道;雖曰氣天神
,但已經證道成果殆無疑義,生為人身即屬尚在學習中,至於以後成就目前
尚在未知數,尚要勤修始有正果之成。對於先進前輩,不知尊敬參拜則基本
禮節已失,遑論行為之動機觀念錯誤。吾奉勸道子須去除不正確觀念,始能
對於道程有助益,此為困擾之二也!
凡此種種,俱屬不利於道子,切宜明悟而改!若不知悔改,則終無回返
理天之望也!
然則,佛堂中先進者更須謹慎,雖然佛規有不亂系統,有見及此而為防
止道中執事及辦道人員挖角人才始明定此一佛規;但傳道者為恐道親囿於某
種因素而投向另一道場中,竟於傳道之初灌輸「佛堂乃先天大道,既入先天
大道則可不用參拜後天神廟,或不許與其它道場作接觸」之不正確觀念。此
乃道程中返回理天之一大絆腳石,道子慎而深思之!
下期吾再續談道子與其它道場接觸之損益觀,題目「為先得而後修」也
。
南海古佛 降
四、先得而後修
天道傳道中常可聽聞:「受明師一指即為天榜掛名,地府抽丁,已經得
到大道。此乃曠世奇緣,亦僅天道可得如此而已。此中所謂「先得」,即如
無極老母賜下一個珍貴無比之禮物給每一個求道的道子--即為得道。但是
如此奇緣並非表面意義而已,此乃 老母慈悲,盼望每一個原靈子俱有緣求
得大道而賜法門;故,天道傳道者均能以此引渡眾生向道。唯,在「先得」
之後,卻有一個更為實際而重要之工夫--行持,即為「後修」;亦即已得
老母所賜珍貴無比之禮物,尚要勤加愛惜,始能永遠獲得;若不知愛惜,使
之破損,最終仍無所得。是以故,得道之後必須時時行持,日日精進,此為
先得而後修之意義。
在此末劫之時有此方便法門實為眾生之幸!但世人切宜明悟,得而不修
則如不知愛惜禮物,終致破損,空無所得也!職是之故,道中亦因此衍生一
個「道子是否可與其它道場接觸」的疑惑?吾在論斷它的可行與否之前,先
分析它的損益觀:
「損」的方面來講,怕道子受迷而紛歧。因為萬教普渡,良莠不齊;天
魔考道,時有所聞,怕道子禁不起外道所考退志。再怕道子與他組或他宗接
觸後而囿於某些因素,如環境、認知等因素而斷了線,則不能終始以竟渡眾
之功。此乃人為因素之錯誤,渡一眾即得其功,再成全亦可再得其功。而人
才流失乃為辦道主事者首為憂心之事,固無可厚非;唯!道場自有賢能才輔
佐,實無須過慮,以整體道脈考量始為正確也。
「益」方面來講,道子與其它道場接觸可融匯各家之長而增智慧,此亦
無可否定,即如鸞門力倡五教合一論而造就頗多向道人才即屬一例。再者,
道子行持除內性之修,尚有外行之功。一般道子力行三佈施,即財施、法施
、無畏施,行功立德以為了愿;或發財施,或發法施、或發無畏施,以此而
與一切弘法道場結緣、助道、弘法,亦為修持中之一環。現今鸞門弘法之助
道力量頗多源自於道子,即為一例。雖然此乃為道子受冤業之討報,或身體
事業等人生運之不順而發愿助道,以此功德消業。但為何道中救靈未有救苦
,以鸞門道場救苦而弘道,吾往後再專文討論。
析解損益觀後,吾明告道子:在先得而後修的道程中與其它道場接觸乃
為不可避免,亦可無須避免。但道子必須有個健全心防,即是在行持助道方
面必須明確認識「所接觸之道場乃為代天宣化之普化道場而推動道務」;並
確切建立體認「行持助道不背本源即為佛規中不欺師背祖之戒也」;換言之
,道子可自以量力助道,選擇普化道場作行功了愿之實踐,但本源道脈不可
廢。
在智慧及心防均屬成熟而正確之下,行持助道則更容易達到返歸理天的
境界。反之。不能有成熟之智慧,以及心防未建立之前,道程中道障宜克服
。綜此而言,道子之智慧為道程一大關鍵,修道子宜深加體會。
南海古佛 降
五、求道篇
目前在東土台疆所傳大道,以佛門正宗最為廣泛之外,則以佛道合義之
先天大道頗為深入各階層,以及鸞門善書之普化亦無遠弗屆,可謂當今道脈
之主導也。是以故,台疆一地眾生福緣特深,有幸處處可聞道,處處可修道
。並且推及於海外,先由華人社會以迄當地社會,弘道之盛可謂群賢濟濟也
。
在此吾舉先天大道道旨而言。受引保師引進佛堂,接受明師一指,獲傳
三寶,可謂求得大道矣!此即為耶教之洗禮、佛門之皈依、鸞門之入鸞同也
。在得道的過程中,有許多道子驟然警覺道程中有許多挫折,亦即魔考也。
因而有人說:「不修道則無受魔考。」亦有人說:「我修道都沒有受到魔考
。吾明告道子,修道子絕不可能沒有受到魔考,因為「無考不成道」,會說
出修道過程中無受魔考者,就是他沒有真心的在行道。
眾生曾幾何時聞見有未受考而成道者?但是眾生不要誤會,也不要怕!
因為修道受考是有益無害,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關;就如同學子讀書,有期
中大小考試一般,才能知道他學了多少;而道子受考也才能明白自己在道程
上精進或退步。
但是,有很多道子在道程上受考,考得東倒西歪,難道是上天故意要刁
難道子嗎?非也!除了每一個修道子的夙累牽纏所註定的命象外,尚有冤欠
的討報。這些因素形成了修道子的坎坷路程,這些難關必須道子自己去面對
它、克服它,以堅定意志、毅力忍耐的磨練而克服。
道子返回理天的障礙,在道子的修道過程除了研悟真理(內性)的修持
,尚有三佈施的了愿(外功),而造就了道程的無上成就也,此即修道子「
內聖外王」之工,在修道的過程乃屬奠基後更深一層的精進。吾等在下一期
作更詳細的探討著述。
南海古佛 降
六、修什麼
吾等今夜接續前期所論「內聖外王」之旨而續談「修什麼?」
修子既已「先得」,而道程中仍必須恆修不怠始克有成,所以要修,而
修什麼呢?就是每一個道子都必須有確切的體認,這也是今夜所要強調的主
題。
不論任何一宗教之在家修眾,佛道兩門以及鸞堂等修眾,在道程上內聖
外王之修持是不可免,亦為終身唯一之奉行課目也。佛堂道子在明理班中大
多有講述到何謂內聖外王,但是卻非每一個道子均能明悟而力行,故吾今夜
特別強調,並加以解釋之。
內聖外王之義,則知行合一,體用兼備。體為其形,會心於內;用為其
行,發之在外。證諸佛家有未親證真理則為凡夫之義,體內則為研悟真理,
以達智慧圓明;行外則為實踐,以智慧為本,作聖業之貢獻。如三佈施:無
畏施四處助道弘法利生、法施勸度眾生向善向道、財施助道推及普化。亦即
儒家之誠於中,形於外,先正己而後化人,以律己之善而兼善天下。
夫子之道一脈傳延於先天大道道統之中,故佛堂精修之士明悟其理,借
喻而啟後進者,以此勉勵後學者,自我涵養之工必須勤學、窮理、致性也。
何謂「勤學」?俗謂:「活到老學到老。」由此可見人之生也,學無止境,
勤學而得廣知也,廣知而窮理。所謂「窮理」,即是要把道理研究明澈,智
慧始能大開,至此顯見自我之天性;而天性為至善,回復至善返登理天不難
矣!此即為內聖之修也。
外王之功又何在?顧名思義,外即為行之於外也。簡而言之,即為行功
了愿之實踐也!
修道子須明悟一句話,所謂「三千功八百果」,功圓果滿即是指「內修
至性,外行功德」,內外雙修亦即內聖外王之體用兼備也。
今日談論此一主題,無非點明道子在內聖之道必須以勤學為基礎,奠定
道基,而以智慧為用,以備行持大道之實踐。須知「道魔並降」,修道子若
不能深具智慧則易受惑而偏離紛歧,枉費進道一片善因緣也。因此吾特別述
明而強調於此,修眾得一具體之目標,知要修道,而可知要修什麼,不會朦
朧不清也!
呂仙祖 降
七、心法概論
何謂心法?佛曰「正法眼藏」;道曰「玄牝之門」;儒曰「至善之地」
;耶曰「天堂」;回曰「清真」。耶回兩教均以《聖經》、《可蘭經》為本
,而儒道釋三教則衍繹流傳較為廣泛而紊雜矣!
佛家之傳教,或未盡真詮神髓,或曲解錯誤,乃有後世流傳僅得一鱗半
爪而已。此亦所以佛滅度後,生前弘法得諸般經典傳世,而實得心印,得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超生了死者無多也。佛有正覺大智慧,焉有不察及
此,而未將心法傳授耶?此在佛在靈鳩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持以獻
佛,世尊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莫知所以,唯有摩訶迦葉會心而笑。是以
,始有佛云:「吾一切無上正法,悉以付迦葉。」自古以來,「佛之惟傳本
體,師師密付本心」本此,佛門禪宗尊迦葉為初祖,而有教外別傳之心法也
。
儒家至聖雖曰成聖成賢,但儒門賢哲配祀盡傳儒家心法唯顏子、曾子而
已。此在書中明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門人有問曰:『何謂?』曾子回曰:『天子之道忠恕而已。』」此乃曾參得
體夫子心法之情形。非為夫子不傳心法,實乃示眾而所得各異。
道家玄牝之門乃為黃庭心法,則為人之樞紐,靈性居存之竅,天人交接
之地,日月相合之所。為性命之修學,養生練氣之詮訣,以性命成就道體,
白日飛昇之修持也。
今「時運變遷法亦遷」,人天大道心法普傳已不再如上古傳道,本師相
傳,心印口授。末法時期心法人人可得,不須大智慧始有正覺,僅在是否世
人得心法而知勤修,否則心法之傳授,無異空得寶物,如瞎人入金山不知其
珍貴也!此在道家黃庭心法,乃由古來之本師相傳而至今時密本淺譯頒行,
興盛鸞門,心法傳正鸞,以此弘法利生,助道弘道,在在均可明證末法時期
心法普傳可得,及其重要也!
解釋至此,眾生應知明悟,修道子均有,亦均須得心法,始得具道體。
如道門之三千功八百果,佛門之了因斷業,無所罣礙之境界,則心法不可不
恆修也。
是時,佛涅槃、心法付迦葉。斯時,佛以娑圍,而一指迦葉,後曰:「
爾為第一祖。」因而佛門禪宗有教外別傳之旨。今有天道子求道得明師一指
,即為得「人天大道心法」。明師一指雖為啟開生死門,但修道子卻有因此
而誤解。生死之門雖開,生死之路尚漫漫,須勤修行始能完全超生了死也。
眾生明悟心法之重要,更須明悟得心法後之修持工夫也。下期吾等再繼
續探討。
呂仙祖 降
八、心法之衍繹
心法者乃為其神髓也,事務均有之。如一種食品其色香味之造就乃有其
獨特手藝,且其佐料,更有其特殊調配才能夠成為獨家口味。修道亦同,有
心法所宗,庶有道程遵循漸進之軌跡也。
許多人均有一個朦朧不清的理念,常聽到「修道」、「求道」,也常在
善書、經典中看了「道」的字眼,但是什麼是道卻無法具體闡述。雖然老子
有云:「大道無名,強名曰道。」但是道加上心法,即如畫龍點睛,可以徒
然增加生氣,栩然如生。何以故?道既無名、無相,摸之不著,視之不見,
但以一個準則加以規範,使之遵循,則如撥雲見日,豁朗可見矣!由此可見
,心法頗為重要,幾乎已是修道者成道與否之關鍵也。此可以由古來佛、道
兩門,師師相授,一脈衣缽相傳可見也。
但是,古來密付心法雖突顯大道之可貴,非輕易可得,但弊在道之難行
也。際值末法時期,時運變遷法亦遷;更由於金闕權樞之轉移, 玄靈高上
帝力主普化,以勸度黎民向善向道之心志。仰體天心至仁至正,五教仙佛聖
神有方方闡教,處處開堂,以為勸化;法門有弘宣教義,盡度有緣;助道更
有倒裝下凡,以為辦道普化。均足以證明末法時期大道普降,心法弘傳之道
降火宅也。是以故,世人應知眾生平等,不論出家出世,在家入世之修眾,
均須明悟道體,虔求心法,恆持不怠,始為返回理天之正確途徑也。
吾強調至此,眾生應已對心法有所認知。試看張天師道法一脈傳承,其
術不斷,則代代天師傳承心法之功不可沒。而道家因心法深奧,多為坎離水
火、龍虎鉛汞之學,文深詞澀,是以道家心法幾於不振也。佛門以出家僧而
入世為眾生護持,此在近代以來尤為明顯也;故,心法相傳非但不虞斷續,
相反普及各地,因而造就許多真正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正覺心法也。
此中興衰之含蘊,道子應深加體悟,以既得之心法,廣傳普度,不止於
己身之精進修持更護持道脈於千秋萬世之不墜也。
呂仙祖 降
九、何謂心法
心法自古以來即已有之,儒道釋三門各有其義。儒以心法為要義,曾子
謂孔門乃以中庸為心法。佛門法相宗以八識為心法,《俱舍論》四念處云:
「心者心王,異乎木石。」又,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六祖檀經》有:「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故,佛門
乃在心印為心法也!取心為八識之主,資可印定之義也。道門心法乃在老子
玄妙之門,所謂眾妙以窺堂奧,入道門以得其神髓也。
而三教有:儒以執中貫一,存心養性,窮理盡性以呈於命;道以抱元守
一,修心鍊性,性命一一皈根;釋以萬法歸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
一」為衍生萬眾,則為生死竅之論,亦為心法之始也;但吾以為此乃修持之
原則,故可傳顯明白者也。
今日道中諸子有博覽群籍,貫通三教理論之賢哲,以三教義理相互印證
,得一總論為「萬法惟心」;故近世以來,一貫道之弘揚傳佈即是應時應運
也。但是,道子身在其中難免愩高心態,未能把握心法之修持,實為可惜。
道子既已入佛堂,則心法已得,此在三教俱同也。鸞門皈依,勤修人倫大道
,以外行功德,內修本性,即為至上真理也。道子得其心法而不能勤加修持
,則如明鏡染塵埃,可惜哉!
今日闡明至此,道子宜明悟,修道怎樣去修,就是在修心法而已!但怎
樣能將心法修持至精至純而達到返歸理天的境界,就要看修子怎樣去下苦工
了!
在前幾期中,有述及道子在道程中時時受到業考魔考,而致凡事有所不
順之時;而佛堂救靈無以救苦,乃致道子與鸞堂結緣,以助道功德消業求解
,此在道程中乃為苦工之一環。行持大道有所挫考,乃以後天事端最為明顯
,及可切中害處;故在心法修持過程中,乃屬融入至高境界的靈性修持,道
子以後天身考始能顯現道心的堅定。深願道子,心法雖得修持,過程仍須恆
毅不退也。
呂仙祖 降
十、心障
心為六識之主,故可為一身言行之關鍵,頗多修道子就是敗在心障之中
。心障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類:
(一)心魔:所謂心魔,即為內魔,亦即自性之中與生所俱之魔性。此魔性
在後天環璄之汙染掩蔽下不易發現,反而是修道子靈性較清純
的時候魔性時常顯現。試看丹道的修持靜坐、佛門的參禪打坐
、鸞門的修持、欲求神通之修持,魔性顯現干擾靈心,以致走
火入魔,此為心魔所致也。
(二)心執:執為意念冥頑不化。眾所周知,意念凝聚之中可產生巨大的力
量,所以心執也會將心法牽離正道。
(三)心相:所謂心相,乃與心猿意馬有大同小異之義。心不能自主,常受
囿於某些因素,如貪、嗔、癡、愛、欲、恨等情緒的波動而形
成,因此而衍生之心結即為心相也。相也者,隨模定其形,不
能自主之。
心障以此三項對道子影響甚大,心魔亂性,心執成偏,心相則失道氣,
在在均為阻礙道子道程的精進,不可不慎也!
但是,心既為人身主宰,六識之王,如何始克達成不受心障之累?此中
端賴道子苦行而克其功。是以,修道過程中苦行乃是一門不可廢的工夫;雖
然時運變遷,但是苦行之工仍不可棄。吾舉例而言:「修道者,佛門茹素除
斷殺業外,即是以茹素而修心也。道家以無為,乃將心之所主,玄虛轉化,
使心無所入於相,而可不迷心。儒家淡泊明志,即是使心不虛榮起伏,使其
無以蠢動而達到靜心。」
目前修道子當須明悟,砥礪磨心,使障不生,以達去心障而心證之境界
,始有助於道程之精進無礙也。心證即是心與真理相應而印證,與心障恰是
正反兩極,亦是由迷入悟之境界。
心既為一切意識之王,則善與不善皆攝藏其中而產生心相,在意識有無
之中均在日常流露,而成罣礙;故必須在日常中即對「心」之修持多下工夫
,如明理、制欲、苦行等之工夫,始可磨礪心,而達到無所罣礙心證之境界
。
南海古佛 降
十一、八識
所謂八識,即為世傳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小乘說中之六識,再
加上大乘中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合為八識。世所傳均都
以小乘之六識。六識又謂六根、六賊;蓋,根為能生之義,以對色、聲、香
、味、觸、法等生意識之了別作用者也,佛家所傳去六賊而生慧根是也。
大乘前六識人都知之,但甚少開演八識,今日吾在此討論之,以使眾生
明白八識之累。六識已是耳熟能詳,不再贅言,從第七識講起。
第七識名末那識,梵語之意即謂「意」也,「意」謂思量。此識以思量
為自性,與他識以了別為自性不同。此識雖與第六識同名,但實有異。此名
為意識,意即識之意,恆緣於第八識而執以為我。第六識名意識,即以意字
面依託之義也。
第八識名阿賴耶識,梵語亦作阿梨耶,意謂藏也,有能藏、所藏、執藏
三義:言能藏者,以能藏一切法種子;言所藏者,以是雜染法相所薰所依;
言執藏者,以有情執為自我也。是以阿賴耶識即以攝藏法種子受薰、持種為
自相,亦即以是為業所用也。人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夙世業所牽連,此識實
為業報主,人之將死此識即行消散。故此識為佛家心法之一,亦名心,亦名
藏識、本識、現識、無沒識、種子識等。
此識體相甚深,作用極廣、佛在世演示即少,二乘聖者猶不甚了悉,故
對凡愚絕不開演,餘諸外道更遑論可得。但此識於人為業報主,須待人之將
死始離去,可謂在人之一生中牽掣最重,亦為最難克服之關。既如是,為何
佛在世不能開演以示眾生?此乃阿賴耶識作用深廣,以現身串連夙世以來之
識見業累,而其義深,非一般眾生得能輕易了悟,故少開示;並為佛傳無上
心法之一。際值末法時期,大道心法普傳於世,眾生實比佛在生、涅槃等二
個時期幸福多矣!
阿賴耶識有一特殊作用,比喻作為電腦儲存體,可儲存許多記憶(即為
夙世以來無數業識),亦可顯現許多資料之輸送。人之靈識平素受假體所保
護,亦即束縛,則如在密室之中與外界幾如隔絕;但當假體進入放鬆狀態,
靈識所受壓力減少,而阿賴耶識即於此時產生作用。蓋,此識本身即為業報
主,故累世冤怨罪業均有收入,一旦人之靈識稍甦,同時亦產生作用而有異
象。
此識又在「生無」「夢有」兩種現象所區分,亦可謂動靜。所謂「生無
」,即乃大地一切眾生有情所產生之動力,牽掣它不能產生作用,此亦即人
於白日之中不易接受到第三空間靈訊之道理也。所謂「夢有」,即假體在放
鬆,比如靜坐、睡覺、或生病時,外間一切有情因個人本身之隔絕而無力,
因此本身阿賴耶識則起作用,將過去所種業累再一一輸送顯現,而成受夙世
業累所牽掣纏擾之現象,亦即一般所謂之受外靈干擾;亦是一般人在上述情
形下容易接受到第三空間之靈訊,比如夢到去世之親友,或受陰靈之干擾。
以上說明了八識的作用及對人身之牽礙,亦即對道程有所阻障,乃要眾
生明悟,識業在道程修持中不可輕忽。唯有了解它的本質後,才能在它的顯
現作用時加以克服,精修實練,而期從中生出大智慧!唯有大定正覺的智慧
心始可克服八識之作用,以免在道程中受到其罣礙,而徒生無數波折之難關
。道程中無以順利精修,則終成返回理天之一大障礙也。
南海古佛 降
十二、性命
《中庸》:「天命之謂性。」性字從生,合而言之為性;性命之不可分
,命亡性失也。命之存乃為生,性之行乃為數,此存行之間即為大道之所在
也。
修道子知命必能珍之、體之而修之;而其性所行之數,則為人生運數之
所行產生其變化遇合;故在人生過程中自有諸般挫折,即乃行數之變化而組
合命運之契機也。
修子切莫以為人皆有命,力所難抗,須知命中縱有所定,但行數之變化
仍為莫測之機也。故修道子在道程中以知命為本,漸進修持,在真理的領悟
中打開智慧的領域,進而從生命的行數中剋制其詭譎的變化。
性命於人不可失,於道不可消極。道雖無名無形,但其軌跡仍在,始能
謂之為道。而道之軌跡,亦即人之性命所繫也。
如前述,人生運數之衍化各自不同,但此中雖有異,實則仍有共通之處
,即為行數與命運任何一個環節之中所產生之波折,在日常間即為劫厄、業
障等之干擾。既曰修,道子即要「了因完劫。」蓋,「因」、「劫」俱屬天
地五行與人身五行及性命行存之數而變化者,如不予消除圓滿,即如數學用
錯公式,百算不對;如果用對了公式,則進退自如,修道子在因劫中亦如是
,唯有圓滿因劫,性命才能圓滿;性命無所罣礙,始能成大道。
吾轉了一個大圈子,實際上乃在直指修道子在道程中性命的修為乃最基
本課程,亦即最重要之關鍵。淺言之,一個人性命受到飢餓貧病的侵蝕又如
何去圓滿它呢?所以每一個修道道子必須從知命去領悟生命的智慧,而從生
命過程的行數當中去了因完劫,才能使性命無所罣礙也。此即為性命在修道
中不光只是生命的形象而已,還必須藉著修圓性命以達到修道的結果。
南海古佛 降
十三、性理篇
天命既謂性,故性乃稟承於天也。所謂物各有其質,有其生者,各隨其
生而具特質,謂之性也。理乃智慧也,能夠事物窮其意理則可不受蒙蔽,乃
智珠朗現也,此為性理之義解也。然則修道子為何必須具備性理呢?因為物
各有其性,人為萬物之靈,亦乃生物,故亦有其性也;既有其性,不免有所
紛歧。
戰國周時有將性理之學衍成三大家之說:一為孟子所主張之性本善論;
二為告子所主張之性無善不善論;三為荀子所主張之性本惡論。此乃各家理
論,以先天稟承,後天習染為基礎,而所衍申之理論;而且更有許多言論主
張性隨人轉,或附物改變等。一時百家爭鳴,紛論異陳,唯均未得作傳世之
理也。
以《中庸》「天命之謂性」而言,乃為傳世不斷而甚受肯定之論,可以
明證人性受之於天;既曰受之於天,則人性當為至善,殆無疑義也。眾生須
明乎此理始有復我真如之原力;蓋,因先天至性受後天污染蔽惑所偏離之人
性必須加以修涵,亦即去除後天所附加的不良嗜好而圓明的回復真如的天性
。
修道子必須悟理,此乃智慧與否的真正關鍵也。吾淺舉一例:「當一個
道子在道程的修行之中,如果接觸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怎樣才能去辨判
它的理論似是而非,這就是智慧了!」佛堂佛規中有規戒盲從瞎練,在諸道
場中各前輩道子亦均努力去糾正這個缺失,正是以表明理解這個課目過程是
何其重要。假設說一個道子在道程中受到了波折挫考,如果有人給予智慧而
明確的開導,那麼他將能夠堅定道心。比如說道子受因果報之業考,而有前
輩者給予明確的開示,或者引導向正確解開果報的枷鎖,那麼不但有助於各
個道子的道心,更因此加倍對道的體認而益加輸誠弘道、修道。反之,沒有
人給予正確的開導,則當事人可能因此認為修道的辛苦及劫難,恐怕因此而
退道心,這就是智慧的重要了!
性理包涵了知所由來的天性及後天的智慧。能所知性,即所謂《孟子‧
盡心篇》所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以知性而知
天,即為明其所本,而以此行也。眾生能知本性之由來而可發揮其至善,縱
然落於後天,受諸識相之染化,亦能盡之以心修涵抑制而遵循,以至達到性
理融成,則大有助益於修道子之道程精進也。
南海古佛 降
十四、三寶與明師一指
三寶在每一個道場均有之,故當今眾生中有因三寶之爭端實為不值。佛
有三寶,佛、法、僧;道有三寶,與人同以精、氣、神;而鸞堂以傳真聖訓
,代天宣化以啟迪眾生,故天、地、人三才亦為鸞堂三寶也;一貫道之關、
訣、印,為傳道三寶。此乃因應制宜之普化,何致眾生起爭端耶?姑不論何
教門、道場、傳道之普度,各有其宗,即為代天宣化,推行大道之旨也。
再者,一貫道中力倡「明師一指點玄關」,這真的這麼重要嗎?要來肯
定這個問題之前,吾先分析一些必要的關鍵。
所謂「玄關」,乃人身之靈竅,亦真靈之所居,屬純陽之聚。至聖孔夫
子曾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以此藉言人欲超脫此生死輪迴
之門戶,有此大道真傳也。而明師一指在一貫道中是為一種入道的儀式,廣
泛的運用可將之視為與佛家之皈依、耶教之洗禮、鸞門之入鸞其意義相同,
乃為一宗教儀式也;但其中所含蘊,有「得道的印證」,頗有玄妙作用。玄
關既為純陽之聚,真靈所居,乃為超脫生死輪迴之門,則經明師一指以啟開
靈竅,可謂打開門戶,讓人身中之真神可從此靈竅中出入。吾再試舉一例:
「聖像本為由木頭彫刻或者製作而成,凡欲奉祀均有舉行開光儀式。這是一
種宗教儀式,表面上以示隆重尊敬,但實質上卻是藉開光的儀式而啟開聖像
的靈脈,以使神靈出入聖像,即所謂入神也!得有眼通者,一見聖像即可斷
定是否有入神,所本者即在此也。」解析至此,眾生可以明白,這個開光儀
式比作一貫道之明師一指,則其義理相同,關鍵只在於明師一指之明師是否
確實領有天命,則其可使求道者靈竅啟開,智慧之門不塞,修持不怠者,終
可超生了死;而聖像開光者是否具備大德及明悉開光儀式諸般法則,即為關
鍵聖像是否入神。分析至此,可下一個結論:「明師一指有其正面之意義與
功用。」眾生須明悟,凡有所得者好自珍惜。
但是,為什麼佛教徒卻對此大加攻訐呢?此中首要源於佛教中人大都認
為一貫道剽竊佛教經典教義,此實為人人各自不同理念下的誤執。一貫道之
傳教乃以孔孟聖學之精髓為立身之本,而兼及佛道兩門之修持,而最終之主
旨乃在傳怖大道之真理,言論間涉及佛學是有以之。唯!大道普傳,各道揚
弘法利生,吾深願眾生善體道旨,內修己身而兼善天下,各將己修心得廣作
眾生之引渡也。
吾在本篇雖肯定明師一指之意義及功用,但對於頗多道子動輒以其他未
經明師一指之修道子,予于灌輸必須去接受明師一指始為之修道,才可成就
大道的立論觀點亦頗為不以為然,在此一併分析探討之。
前面已有所述,明師一指在宗教儀式中與其他各宗教之儀式均同,不論
修道者歸屬於任何一個道場,只要精修於本身所皈依之宗教教理,即可達到
智慧大開,而修持至超生了死的境界。其中所分判者,乃是一貫道中有 老
母慈悲,以明師一指之法門,藉由明師之助力而縮短自己苦修的歷程而已。
明師一指謂之得道,乃以一指啟開生死門,但生死門雖開,如若不能再為精
修,終亦無用。「得」始初得道而已,但其成果尚有一段漫漫修持歷程也。
吾深願眾生明白,修道的路程就像西諺所云:「條條大路通羅馬。」每
個宗教的修持均有最高境界,不是比較誰的「道」比較好,而是每個修子個
人的精修與否,才是道程結果的關鍵所在。人為傳教的紛爭對道沒有好處,
只有傷害而已;而不能達到「道」的最高境界,不是道有高下,而是自己的
誤執阻礙。
呂仙祖 降
十五、了劫
所謂「劫」,在命運的過程中就是一種變數產生的破壞或者傷害的力量
。每一個人,甚至包括動植物,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均會存有劫數,而每一個
修道子,不論任何教門的出家眾或是在家眾,更不能避免劫數。古來修道人
常有句話,謂之「兵解」,即是修道到了某種境界,而讓刀兵劫數以求解脫
皮囊的束縛,此即為刀兵劫。而修道子所會遇上的劫數有:「情劫」即一般
之家庭親情考、男女之情愛考;「魔考」即為自身之心魔,及外道之魔考等
;其餘尚有酒色財氣、順逆等之「命遇考」,以人生順逆以考心志;「名利
考」,以明悟道心;「病考」,以磨毅志。而諸般考又可以形成劫數也!
「劫數」與「考」只是名詞罷了!一般眾生謂之劫數,修進人謂之考。
形成原因有二:
其一,乃為本身之因果業報所形成。因果業乃為八識中第七識意識之作
用,以自身之他識而牽引累世業障而形成一波波起伏不定之命運,因而亦產
生諸般劫數。吾淺舉一例而言:「某一修子在道中頗有堅誠恆修,勤持無懈
無怠,此時其所具六識均有日漸淨化傾向,亦即靈性日愈圓明。但此六識乃
為自我意念所可自主,而主掌業報的第七識即本此而將夙、現世業障亦一併
顯現於意識之中,故成為牽引更多的業障,於是修子就會更加艱辛的面對道
程,必須一關又一關的去祛除。比如說,今年遇上了家庭劫,好不容易的突
破它,旋即又踫上病劫,一磨考幾年中,幾乎將道心動搖,好不容易的一一
克服,又有事業、謗道的智慧考,好似整個道程中就是一連串的考關、劫數
所組成。」但是,修子必須明悟,在道程中愈精修則靈性愈圓明,業力則愈
緊逼,直至修道子清除它,始能順利過關,這也就是修子時常會遇上考劫的
原理。因而,道中人除了潛修內性之果須勤,以大啟智慧之門外,更要兼行
功德,以消除業障,減輕壓力,也才能不被業考所挫,而能完全了因業而超
生了死。
其二,劫數由因緣之所交織而成。紫微斗數中會合刑沖之立論即可為因
緣交織之明證。比如說,橫禍起於不測,戲水滅頂、疏忽火災,天禍風火水
災、車厄血光、病磨劫厄等,幸與不幸之別,則在事故之發生是否得有助力
而消弭;換言之,可得助而脫難關,則有驚無險,否則難關不脫而成厄,則
成劫也。凡事均有起始,而在過程中,在週遭事務、人際關係,甚至人、事
、物均為左右劫數與否。故,人一入輪迴,命中即有註定將於何時產生何種
事端,然後在人生過程中,因緣牽連之會合刑沖而形成也。
所以眾生須有明悟,在人生過程中劫數隨附著輪迴果報而等候著因緣成
熟而產生。修道子同樣亦在劫因公式之中,只是因為修道者一旦有劫數,容
易讓人產生「拜神那麼虔誠,也是受那麼多人生苦磨」的錯覺罷了!因而吾
奉勸眾生,了劫在人生過程中實為重要之過程,只要能將劫數清除則可謂有
望縮短修持過程而證得大道,超生了死,回歸理天無難也。由此亦可見,「
劫」阻礙之大也。
呂仙祖 降
十六、劫與道
人生在世乃由累世中善惡因緣而成輪迴之關,因此夙世慧根有助於此世
道程中的智慧,即為佛家所謂「十世修成一世果」。其意乃為累世之中均積
有善慧之根,而在累世積成之佛果也;換言之,佛果之成就,在此世之因緣
乃由好幾世的慧根所累積,才形成此世之因緣。相對的,累世能積善慧果,
則累世之中亦有可能累積惡因緣,則此惡因緣在累世輪迴之孕育下,可能演
變成此世註定的劫數,那麼在此世的修道過程中就必須受到侵擾;因而渡劫
與修道可是一體兩面的重要的事情了!
當今修子之中有許多困擾存在,不可否認,其中尤以受劫枉死而枉費修
道前功之困擾,尤為存在已久之普遍。常有修子因先人已求道,但道程未盡
全功之際罹劫受難,乃心存疑惑:「在劫者是否因有求道就可以免除枉死之
禁?」尚可有:「地府抽丁,天榜掛名,而可超入天道三院再修道果?」此
點絕無可能!蓋,因劫數之形成乃由累世因緣所積,亦即修成佛果仍須累世
積善慧果一般;故,受劫未能安渡即為道程未盡圓滿,塵緣之因果未了,焉
能超入理天聖境?此為劫數之阻礙道子返歸理天一大重要因素,亦為修道子
不可不慎之處。
然則,人生於世雖知行善,但總在七情六欲未斷之中,焉能無過?而造
過即有產生因緣,因緣輪迴中則亦必形成劫數,如何始能避免呢?在道程中
了劫可謂一道很重要手續,亦為人人無可避免,僅為或多或少、或輕或重之
分判而已。所以必須先了解劫之由來,而在人生過程中必須實踐去面對劫數
。比如說,某人在修道中為了辦聖事而出遠門,卻因而受到無妄之災,如住
宿處發生火災,或者車禍出事,差幸命大,脫過劫數,但身體之創傷可謂嚴
重,這就是劫數。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即是要明理,不可因而妄生謗道口
業或退志,才能算是圓滿度過一劫。否則,謗道口業或者退志,則不但不算
渡劫,相反的因此再造業,有可能再產生新劫數。
另外,在日常間亦有頗多之不順,比如說,身體病痛、事業運途,家庭
親緣,甚至朋友事務等,均可能漸進的折磨,此均在消除累世之業障,亦是
間接在弭阻劫數的產生。所以修道子必須明悟,欲證無上果,必須有累世善
慧根之累積,而劫數正是阻礙修積善慧果的殺手。因而對道程中諸般突發的
事件均須謹慎處理,並且智慧冷靜,堅毅的去面對它。
昔時修道者內修八佰果而要外行三千功,因內果潛修而外功不行,即要
去面對劫數,一個應付不好,恐將沈淪於萬劫不復之境況。其理所及,則是
修道之中,內外兼修則是修道子了劫併行,則可望順利達成最高之修道境界
,免除在過程中許多波折。今時修道者,有幸躬逢大道普傳之際,能夠明悟
「了劫」乃為修道不可或缺,更因道場遍佈,行功了愿亦易如反掌。故,三
期末法之時,道子能得修成正覺而證無上果者,比前二期易而宏也。
呂仙祖 降
十七、三仟功八佰果
佛家主因果輪迴論,以種因必得果,三世之中過去、現今、未來而形成
一個輪迴,故果報中有三時業之牽連,及過去世所種之業因在今世、來世之
中形成輪迴之謂也。道家主修內性再行外功,則為自修得道,再入世行道之
謂也。
儒家主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未報,時辰未
到也,以尊天法人之道德規範為中庸人道以警世。這些理論印證了一個人,
甚或修道之士,泛言於一切眾生,在因果之中而生死輪迴,欲超脫生死必須
了斷因果。
所謂三仟功八佰果即是在了斷因果的行持。三仟功屬外行之功德,依據
天律所載,一道功為一千功,是以三仟功即為三道功;此在行功立德之間,
各道場均有依據天律而明示功德。唯修行三仟功之間並非只記所得而已,尤
在行持之中功過均須綜評;而前功不可補後過,後功必須補前過,累積而達
三仟功之圓滿也。
八佰果乃謂內性之自修。但何謂一果?大體上以心性修持中除一雜念、
一惡念,以至於剋制浮動心相、火性、執著、愎意等,均皆屬於一果。換言
之,八佰果亦即是必須將內性的修持,由日常間的人性習慣,糾正而凝聚,
使其從後天的污染蒙蔽中,再回復到先天所俱的真善美的境界。在佛家有八
正道、八齋戒;在道家有五時心;儒家之定、靜、安、慮、得等,均為內修
八佰果之修持心得也。
內修外行圓滿即為證道,可受天封,頒授道果神職也。在此基本概論下
,如若一個修道子在一生一世之中,無法修行圓滿三仟功八佰果,則是否前
功盡棄?當然不是!因為修道並無時空之分隔,亦即如業因成果不受時空所
限制。一般而言,一世修成多少功多少果,均可世世生生加以累積而至三仟
功八百果圓滿修成,亦即佛家所開示之「十世修成一世佛」之謂也。問題的
關鍵在於生生世世可累積功果,但相同的亦將受業識因果的牽擾;有時候業
識重於善慧,則生生世世善功果不但沒有精進,反而因受業識的牽掣干擾而
愈墜愈深,終致墮落三塗六苦之孽海,難以自拔。是以故,一旦能夠進入道
中修持,就應盡可能立志精修,以期完全了斷因果,而達到修行圓滿三仟功
八佰果的境界。
在行持三仟功八佰果圓滿之際,則達證道之境界,可不受因果輪迴的干
擾,再進修更深層次的道果,未始不是修道的一條捷徑,世之眾生明乎此理
也!
南海古佛 降
十八、規正儀肅
在佛堂中佛規明定禮節周全,此何以也?因為修道之謂,除明理之外,
則為人處世之道須有別於眾生,庶為基本入道子所俱備之氣質。比如說,比
丘、比丘尼等剃度受戒而出家,如非斷七情、戒六欲,青燈古佛唄葉梵音之
修持,反而遊逸於世間,縈困於名利,或衣著打扮凡思不去,則人人側目為
怪矣!故修道者必須謹守佛規道戒,言行超然於物外,一則可見修持之有素
,再則亦是人倫之道也。
守規戒以為守法之基本,亦為人道之始。無方圓不成規矩,眾生群居而
成社會,人際間必須有道德倫理之規範始能成為和諧進步之文明。而修道者
在道程中亦應有其規範,肅禮儀乃為禮仙佛、拜聖神之虔誠。外有端肅言行
,內有堅毅心志,始謂之修道也。
試觀如今末法時期道降火宅,處處均有道場,已不似古時出家修道及在
家俗眾之壁壘分明,涇渭分判,故如今之修道子更須謹守規儀於言行之間也
。否則在家修眾倡言推行大道,未受人覺察大道潛移默化人性,使先天墮落
後天而迷於之本性,再經由大道之薰陶與冶鍊回復至性,則大道之寶貴何在
?
眾生切莫以為規儀僅是小事,但如若積習成弊,則九陽、紫陽兩關仍必
須作驗收也。反之,規戒能守,則道程中必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能受前
賢教導而安穩直進道程。禮儀不廢,精誠所至,意念之力,亦足以剋化許多
阻障。吾淺舉一例,有許多道子一心虔誠,規儀不敢輕,雖遇上許多阻障,
但是憑著一顆堅誠的道心而弭消了這個阻障多有實例,如貴堂賢生洪生富東
之萱親即是,(按:本案例請看七十八頁附文)故道子切宜勉之。
而鸞門諸生在道中所負責的聖業,是在與眾生面對面的入世濟渡,以作
引迷入悟。因屬在家修眾,故規儀較疏,但仍不可輕忽,至少在言行之中仍
須謹守規儀,否則紫陽一關仍有待驗收也。更何況鸞門與眾生接觸頻繁,如
過於輕忽規儀,則與眾生何異?如此不但受眾生所輕,不易由此而得弘道之
效,亦造怠慢不敬,自生業債之因。餘如各宗脈雖教義有別,修道實則無異
,併此勉之也!
總此而言,須存規儀之心雖非修道者之一大關鍵,但卻是修道子最易疏
忽之處,而其牽連雖非攸關修道之成敗,但其牽連而成阻礙亦是道子修道不
可不注意之一也。
呂仙祖 降
十九、神通篇
神通一詞乃出自佛家語,即為通力也,作用自在無礙之謂也。神通有三
種之別:
一、報得通:為依果報而自然感得之神通,如三界諸天皆有五通。
二、修得通:即如一般三乘聖者修戒定慧之學,及一般修禪、性、靈、慧之
神通是也。
三、變化通:變化、辨識、示現種種之神通力。
故一般修道子每有人提及修道則往往聯想到神通,似乎兩者乃為一體兩
面,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如今名門正教之中,佛家講因果,重修持,而神
通之說不予排斥。儒家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主張,且儒家學說在民間
廣佈流傳,根深蒂固,而採排拒態勢。道家重顯化,以神通救世,故道家修
程上有神通印證。再諸如回、耶兩大教派,其祈禱等以祈求降賜恩庥等,顧
名思義,亦為企盼冥冥中那股主宰力量降臨,雖未歸屬於神通之論,但其認
定異能潛力則亦未明白否定神通之說也。
時至今日,台疆一地最為普傳之道場─一貫道及鸞堂;在一貫道之道子
以修道為靈性永恆之超脫,以性理修持為自我期許的目標,故對神通之說較
有排斥,此源於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理念,故予視之為旁門左道。而鸞門則因
諸天仙佛均能降鸞闡教,故神通顯化之論時有所見聞也。但兩脈均源以儒家
學說,何以對事理有不同分判?此乃因一貫道以性靈修持為主,而鸞門以入
世濟渡為主,因此鸞門以神設教,作壽世牖民之普化所致。不過,據佛道經
典之記載以人體及靈性的修持,在現代科學邏輯而言,在修持至某種境界可
自人身產生潛力,此基本論據在於人體之潛能及靈力所凝聚的意念力量可產
生是無可疑義也。
神通在修道子恆持精修中可得,並可在佛家六通中可印証。六通即為:
一、神境智證通:即俗謂之神足通,此通力可使人游涉往來非常自在也。
二、天眼智證通:即俗謂之天眼通,此通力即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也
。
三、天耳智證通:即俗謂之天耳通,即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也。
四、他心智證通:即俗謂之他心通,此通可得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也。
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即為宿命通,此通可得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罪
障而無障礙也。
此五通在佛家至一般在家修眾之凡夫俗子亦可得之。
六、漏盡智證通:即俗謂之漏盡通,此通乃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也,只
有聖者始有得,此在《俱舍論》有明載。
由此可知,神通中前五大神通有心人可求修而得;但是卻並非得神通即
為證道。相反的,得證神通易墜魔障之中,古來佛道兩門多有事例可證;因
此儒家以神通力易流於妖言惑眾而極力排斥也。
修道子了解神通之理論,但必須全部了解於神通之損益,切莫以為修道
要求修神通。下期起將陸續闡述討論「神通之墜魔障」,及「神通不敵業報
」,以闡明神通過程之損益,以免道子陷入修道欲求神通之障礙,而阻絕返
回理天之路。
呂仙祖 降
二十、神通易墜魔障
前期已概略探討神通,因多數修道子對於神通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
所以然」;故在道程中易受惑於神通之假象。這種情形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立
場而言:
其一:一般道子在日常間不論是遇上人生問題,或者是道程問題,則容易受
惑於自稱已具神通者之誤導。際值末法時期,大道普降,因而人人聞
道而修易如反掌,亦因修道隨處可得,故造成修道子中有一知半解,
而自以為得具神通而致信口開河者,多矣!在此種羨慕神通之心態下
,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而執迷,致使一般道子不能認理歸真,以智慧而
修道也。
其二:乃是修道子在道程中偶得靈異現象,動輒以為獲得了神通,以致靈心
蒙蔽,誤入岐途者比比皆是。試觀,目前修道子頗多自詡得具神通,
有者由不定期的靈異現象,諸如有時眼可見靈界事物、耳可聽靈界音
響,則自喜於有神通力。
以上兩種情形,在目前頗多修道子均有此現象,但實際上此為錯誤矣!
吾逐一解釋之:
一般道子必須心有正信。何謂正信?簡而言之,即是正道的信念。以皈
依於道場而修是為正信之行,凡事以理為準是為正信之念;以道德約束己心
,而以智慧分析行事,此為具備正信之先決要素。能具正信,遇有人生運程
中之波折、挫敗,甚至於情緒之起伏,憑藉著正信的力量,亦可為最基本的
支撐。很多修道子碰上挫折,動輒消極的逃避,或者求神問卜,此為人情之
常,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擇良而請教則易受蔽惑。一般僅涉獵而未具神通力
者針此而蠱惑,乃易造成道子未蒙其惠,先受其害;更甚者,因而敗壞一世
道基也,不可不慎之!
再則,至於道子本身執迷於求神通更屬有害。一則神通力其本質乃人人
具有,如佛云「眾生具佛性」,則佛性人人均有。神通力乃人身中靈力穿越
時空所得到驗證的現象,即與各人均有潛能的道理一樣;所以,每個道子勤
修苦練的過程中,智慧越開,靈體更少受意念的蔽障,很自然的會產生神通
力。比如說:「一個道子修道多年,日日精修實練,內修靈性,外行功德,
則本身靈性圓明;而功德之累積又祛除了夙累業障的牽纏,那麼他的身、心
、意具不受外力干擾,很自然就可以顯現神通力。」這就好比在同一個夜晚
中,都市的人看聽都不及鄉野中的人,因為干擾程度的不同所致。當然本身
的視聽官能的靈敏度也攸關聽視,而這就好比神通力的顯現也攸關於各人靈
慧資質不同而顯現程度不同。
如若道子執意於修神通,這個執念深入身心之中,久之凝聚成障,會產
生一股力量,反而阻礙了自身身心意的神通力顯現。更因為心有所思,念入
神意,因而紊亂了靈性,因而會產生許多幻象。許多道子求神通不成,反入
魔障之中就是這個道理。
深願眾生明悟,神通力與魔障只在一線之間,它大大的阻礙了道程的精
進,修道子戒慎!惕之!
呂仙祖 降
廿一、神通不敵業力
神通力既屬超越平常的奇異力,而且又與因果業力一樣可超越時空的限
制,但其基本力量的源頭乃在人體之內的潛能,及人體浮面力量的含蘊之中
,那麼它將也不能抵觸大自然之定律,有事實可資為證。
昔日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大舉興兵來攻打佛陀的祖國迦毗羅城,佛祖
雖在途中苦苦相勸琉璃王息止干戈,但卻無法打消其念,只得作罷。佛祖座
下弟子以目犍連尊者之神通第一,聞訊不服,請以法力救出釋迦族人。佛祖
喟然而嘆曰:「無以為功。」尊者不信,施展飛天神通進入被軍隊圍得水洩
不通的城內,挑選優秀健壯之壯士伍佰名盛入缽內,再飛出大軍所困之城牆
,滿心歡喜來到佛祖前,打開缽一看,原來伍佰壯士均成血水。百思不解中
請求佛祖開示,佛祖才開示說:「昔日在我國度中有一大湖,族人為慶祝大
節日,竟將湖水疏洩乾涸,盡吃湖中之魚。其中有一大魚特為龐大,有一小
孩因不吃魚葷,僅好玩性以杖敲魚頭三下,此大魚即為今日之琉璃王,大軍
即為昔日魚族,其小孩即為今日之我。頭痛三日乃為杖敲三下之報,而我族
人盡食湖魚,故今日此冤難消也!」
此一事例乃可見果報為自然定律,雖如目犍連尊者之神通第一,佛祖之
佛法無邊,亦不能破解此一業力果報。因冤業之形成乃由輪迴凝聚而成的力
量,而釋迦族人又不能懺悔修善,是以一報還一報,尊者欲以神通解圍而不
得也;因此神通在過程中亦非大益也。
何以謂?蓋因修道子如得神通,妄自仗恃一己之力,橫作梗阻,雖是一
片善心,但所行所為紊亂定律。即如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而恃之行事,最終
仍然難逃果報,死於亂石砸斃。他曾經深入地獄拯救母親,而飛行自在的神
通廣大,如此下場更印證了一句話:「神通敵不過業力。」在佛祖的座下弟
子,他是第一人的遭遇。所以修道子應如佛祖告誡弟子般,用心於三業的淨
化工夫。因為修得神通者即如世俗之人有武技在身,雖無心為惡,總有難免
恃勢行事力處;德之不修動輒造過也。故,神通之於修道子實屬損多於益矣
!
但是,修道的過程即在藉假修真,修假體而成真聖,到達某一種境界時
會很自然的具備神通,可說是「不求而自得」。若得神通又可以憑之濟助眾
生,不可謂之無益。況且在自身的神通力顯現亦可排除三世因果的串連業力
,可謂對道子亦有實質之益處也。
吾分析至此有一個結論,即是道子妄求神通無益有損;但在修道至某種
境界會很自然的得具神通;是以故,在進道之初,智慧的明辨,即品德的建
立必須很注重;就如會武者無德流於霸,會神通者無德反成邪。故,修道子
必須體悟神通力不論是否有得,具必須了解到它對個人道程成敗有很大的關
鍵。
南海古佛 降
廿二、真修、口業、敗道
際值末法時期,大道普傳應運,道降火宅。此雖為天運使然,但卻因道
之盛興,各宗教、各道派之如雨後春筍,各逞擅長,以至獨領風騷不等,亦
因而產生互訐互謗,捨本逐末之混亂現象。
目前道氣蔚然旺盛,非只台疆大道普傳,更因而推及五大洋洲之異國民
族,雖仍屬萌芽階段,但實足可見道脈宏揚日盛也。在此情形下,因而造就
許多真心實練的修道子勤於弘法佈道,內則潛修自性,外則行道,本屬龍華
會上座中客,可惜卻因為口業的謗道,而種下敗壞道根,堵絕自身的返回理
天坦途。
吾以目前諸宗脈修子之弊端,舉例之:
佛門:佛家主空靈,以自性現如來佛性為本,而修持都以自善為先,如誦持
經咒為主,恆持堅誠固少有人可及,但亦因迷於文字而墜智慧障之中
,以佛教經典而不能兼容他脈,亦因此動輒謗詆他教;所以有許多不
能深明佛門之內有精修、外行功德者;雖虔誠誦持,而尚未得往生淨
土之願。此可從近來佛門高僧大德力行入世功德,而有見及智慧障所
產生口業實為阻絕回天往生之路也。
一貫道:天道弟子亦以精修實鍊著名,且此中道子不論修內性、行外功俱不
下於佛門修眾,但其間仍有部份道子自身堵絕返回理天之路。一貫
道之道子在心有所執,而產生排斥其他道場之心理,因而謗詆之口
業迭造,枉費了一世苦修之工,殊為可惜!
鸞門:聖門弟子在一般修眾中較有中庸之屬性,少有偏激者。但其因修道理
念之不同,以及智慧之參差,所產生的口業卻不下於佛門及一貫道修
子。首先,鸞門弟子因入道場之體認不同,故智慧亦皆參差,因而理
念亦大相逕庭。其中尤有鸞門弟子因受入世行持較久,易受神光普照
;且因與眾生接觸頻繁,時受尊仰之故,致誤認較諸眾生高上一籌,
動輒出言均不能深思。此中所關連口業之所在,往往為堵絕返歸理天
之路也。
吾以當今台疆道子作例,當然不是全部修子有此現象,僅為一小部份而
已。但是真修的道子卻在口業的牽掣下,阻絕了回天之路,殊為可惜,乃在
此提醒於修道子。
南海古佛 降
廿三、昧理偏行
所謂「昧理」,即乃不明其理,或是惑於其表面假象而忽略真實內在理
之含蘊,乃有各異之義,昧之不明無以導正其行,因而昧理即已容易偏歧行
為也。
修道子在道程進修,有一個非常關鍵所在,亦可謂為入道之基礎;即為
必須明理。人之於世,不能明理,行為必流諸於蠻橫,亦容易妄斷,因此容
易肇生事端,人際關係必然惡劣,終於處處吃虧於這個競爭的社會。而修道
子不能明理有三個缺失:
一、偏行:既無遵循道理,不能開悟道理,則歧途展示於眼前,莫知所循。
理乃正途之前衛,即如門之鎖也;故不能明理則無以開門以蹈正途也。
二、必失耐性:欲明理,須深索,孜孜不倦而求分明。道子不知明察道理,
即因懼於耐性探求道理所致也。
三、智慧必蔽:修道的過程是一種心靈的淨持,即為內性之修持;而心靈淨
化,與人意境之昇華密不可分;故智慧與否,可謂道程高下之判。而明
理乃從周遭事物的觀察中有所心得,融入思維,進而增加本身知識的擴
展,形諸於外有高人一等之見解。故,道子不明理,智慧必失;一失智
慧則心靈之境界無以提昇也。
道子切莫以為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能作到它,卻可能阻礙了
回返理天的道路。因為昧理,道程停滯不前,更且可能偏歧異行,終將毀敗
道基。
既是明理為修道子不可或缺,則如何始克明理,也就是一個課題。俗云
:「活到老,學到老。」這個說明了周遭環境時時有新的事理產生,故欲求
明理必須遏止好奇心;生活在人際間必須有溝通之管道及約束之規範才能和
諧;對道德之培養、實踐,不可懈怠。因為好奇心引發了浮動的心志,如果
事關他人的隱私,那麼更容易牽涉到紛爭;而人際關係的和諧,表示處世的
圓熟,也是智慧的增加;溝通是負責任的作法,一意孤行表示對事理的包含
、領悟不夠;道德更是一個人心智成長的表現,道德君子的基礎就是對道理
的透澈才有成熟的心智而駕御行為。
今夜以明理而作分析,深願道子有所得,進而裨益於道程也。
南海古佛 降
廿四、固元培基
道子在修持過程之中必有其始:在釋曰「皈依」;在耶曰「洗禮」;在
聖門曰「入鸞」;在天道曰「明師一指」。所別者,各宗均以先修而後得,
天道則為先得而後修。但道子須仔細斟酌,不論先修而後得,或者先得而後
修,其關鍵不在得,而在修;得之若不修亦屬枉然。故不論列入何宗修道,
就是必須腳踏實地,殷勤持恆,無懈無怠的進修;否則為何要說「修道子」
,而不說是「得道子」呢?
以上說明「道」必須修才是關鍵,而在修持的過程中以起頭的第一步最
重要。俗云:「萬事起頭難。」這是在鞏固基礎的時候最重要。眾所周知,
基礎穩固與否?內部紮實與否?對日後的發展是一大關鍵。因而修道子自從
決定要求道、修道的那一刻起最重要,因為它可能影響到整個道程的成敗。
舉例而言:「在一個人決定要修佛的時候,他是不是對佛理、佛戒有個基本
的概念?」當然,有人在毫無體認的情形下進入一個道場,並非意味他的道
程就會一無所成。在此引申理論而言:「凡事總有周全之設備,才能圓滿完
成事物。」故,修道亦如是,當你決定要求修大道的時候,必須有三個心理
準備,才有望順利的修持全程。
其一:對所要皈依的道場有基本的概念才能進入道場,此亦即重要的第一步
。
其二:必須覺悟修道是一種智慧的行為。因為時值末法,道魔併降,而白陽
道場又是道降火宅,易受魔詆人謗,如無慧覺,進道容易,退道更是
易如反掌,枉費大好機緣。
其三:必須破執去迷。儒家聖哲常有博覽群籍,融匯百家,取人之長,補己
之短,巍然大成而成碩儒。
故,修道子在通過前述二項的意志智識圓熟後,應有融通諸家教義而精
進本身皈依的教義,則不執妄、不迷信。修道是個理智的行為,以己度人,
內修外行,以臻圓滿境界。
南海古佛 降
廿五、學海無涯
道在天地,道在萬物,道在人間,道在火宅,此雖為大道無所不在,但
最基本,道卻在自心之中。
佛經有云:「佛在心頭處,勿向靈山求。」道在自心,視之不見;所謂
:「騎著牛兒在找牛,遍數牛群還是少了一頭牛。」俚俗之語可謂道盡其詳
矣!道子亦是犯此通病,道在自心卻盲目去尋道,浪費了大好時光,到頭來
仍是一事無成。
由此可以證明一個修道子,除須具備堅誠的道心之外,首先必須了解自
己,而欲了解自己就必須時時刻刻去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為人處世的道
理;學習應對進退的道理;學習面對挫折橫逆的道理。為什麼要學習以上這
三個項目呢?
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因為它是每一個人生活周遭的全部;換言之,每
一個人都生活在整個大環境之中,所以必須去學習它所含蘊的存在道理。
學習應對進退的道理。因為應對是一種禮貌,你能否得體的應對必須要
有很好的素養,以及智慧的淵博,才能在任何的場所中適度而得體的應付,
所以必須學習它所含蘊而存在的道理。而進退是一種行止的表現,俗云:「
不知進退。」即在斥責人之不知如何處理所面對的事物。如果在心中有個警
戒,行止就不會踰越或者呆滯,亦即可避免不知進退。
學習面對挫折橫逆。人生之中隨時會有挫折,更會有不知來自何處的橫
逆衝擊,生性消極的人會日愈自暴自棄而致人生灰澀;所以必須學習如何面
對挫折及橫逆的正確人生。
以上三點的學習幫助你自己了解自己,生命力的潛能才能發揮出真正的
力量。那麼修道子亦然!在道程中你不知自我,則如何以自我而達到藉假修
真的境界,而將導致「佛在心頭處,偏向萬里求」,不但捨本逐末的將自心
的真道捨棄,並日愈偏離而終致一事無成。修道子宜仔細研味吾言!
南海古佛 降
廿六、齋與業
人生於世既屬果報輪迴場,則欲避免因果必守齋以少業因。
首先解釋何謂「齋」?齋者,心齋之律,齋持之戒也。一般人常以齋即
為素齋,不殺生即是。實則齋者仍有許多意義,除了不殺生之素食外,心中
之齋卻是更為重要,亦為內外之別。外行即為持齋戒殺,但內修之齋卻必須
達到純淨的心地,不思葷、不思惡、不思名、不思利、不思淫、不動業識、
不引意念,始可達到心齋之境界。當然,既然身入世俗,難免總有動心事物
不能克制,唯必須到動心而不妨礙他人,則亦可勉強稱之心齋境界。故,守
齋,口忌牲葷惡言,心忌動心起意也。
何謂「業」?即為業債、業因。人之所以受業債所困擾即在不能守心齋
,殺生則冤業纏,口過則怨業擾;而心圖名利必有鑽營,利己禍人則業債日
積月累;不能戒淫則色業蒙蔽靈根。
綜此而言,齋與業本為互屬表裡,有因果之關係。一般眾生不能守齋,
故業債牽連,生於果報輪迴,日愈沈淪於苦海之間也。故修道子切宜謹慎,
不守齋招業債,則道程徒生阻礙,遑言返回理天矣!
南海古佛 降
廿七、佛仙問答
聖示:本書已至結尾,正述論方面已大體而就,今後將由吾與呂仙祖作對答
式之探討。
孚佑帝君 降
聖示:南海道友,貧道稽首!今日共降懿敕拱衡堂,合著無極寶書《末劫收
圓上理天》。見堂中神人為著書大命而輸誠策力,引發一個觀念:「
如若修道子在道場上終其一生之效勞,是否可以回歸理天?」古佛高
見如何?
古佛曰:仙祖客氣!以吾觀點,此道子仍須加以區分,而終其一生之涵義亦
甚含糊。尚請仙祖明確指出!
仙祖曰:所謂「修道」,除五大教外,尚有千宗萬脈,一般均界定教義,能
夠往生天堂即是。但,一貫道有其特殊,在傳教時區分出超生天堂
仍有境界之高低,雖然佛道兩門仍有天界各層境界之分,但對修道
子之影響不大。吾乃以一般修道子而言,請古佛指教。而所謂「終
其一生」,乃是指其在道程上無退志、當然在道脈之皈依上不嚴加
界定;換言之,即是只要他能終其一生都在過程上行持,不一定要
皈依在某個道場裡。
古佛曰:如果修道子自進道之後,學理修身,行持教義,亦即以先善己身,
再行諸於外,兼善度化他人,如此行持一定可以消除夙世業障及罪
過而脫離冥籍,超升天堂。在任何一個宗教裡只要真心行善,必然
可以累積福果。但是在行持的過程中不單是行善就可以,真正的修
道子必須內修心性,外行功德。因為內外僅是一線之隔。比如說,
你真心行善,但是動輒口出怨言或者不善之言,因而一面行功,一
面造因犯過;而功過評抵之間,即如挑水倒入破缸,永無注滿之日
。而因端又牽掣靈性直墜輪迴之路,上天堂永無可能。至於一貫道
修子在修道身體力行方面有所充足,但其在道程中所受到的牽掣,
即是出於適才所言,功過評論之間而徒生因端。但是一貫道的道子
因道脈應運及天數使然, 老母慈悲,有理天三院及九陽關之考核
,故只要堅定道心,一志不退,縱然所修內外功果不足,仍可望回
歸理天。只是這個結果是「先得而後修」,回理天後仍是一番苦修
,不及則仍墜幽冥。
仙祖曰:然則一般在家善眾及修子呢?
古佛曰:一般在家修眾,如佛教徒、道教徒,甚至孔門弟子、耶回人士等均
同,他們均是以實踐人道,先修己身,而終身奉行教義,此即為漸
修漸得,及至完全消除惡因果,脫離冥籍,自可超生天堂矣!而其
中有個特殊,就是鸞門之善眾及修子。因鸞門以善書行普化,其教
化功效套句現代術語,即為空中教學,函授學校,與鸞門結緣之善
眾頗多在自家研閱善書以作修持,即為在家修子。如此修道只要遵
行內修心性,外行功德,終其一生則超出證果應無難事,如孔門聖
哲與儀聖王善人等均足為例。而皈依鸞門之鸞生則介於出家與在家
之間,因為鸞生有入門之儀式而無規戒等之傳渡,故可謂半聖半凡
,此與一貫道中未發捨身願之道子同。故在道程中因能夠多接觸服
務眾生,濟世渡眾的功德乃屬在道場中較易有成;當然,相對因規
戒不重,較易造過,而退道者亦多,此為一貫道修子優於鸞門道子
之處。
仙祖曰:綜合古佛所言,在道程中只要不退志,就可望上天堂;致於上天堂
境界高低就端憑在世修持的深淺。比如說,一貫道道子在生修持未
盡達到明心見性,復我真如的境界,但只要不退道心,尚可回歸理
天再修。而一般修眾如果一生一世不退道心,可上天堂,而其境界
高低則以積功而論。
古佛曰:大致如此。一貫道的道子因為有前輩指開靈慧之門,即為明師一指
,至少可減少幾年苦修之功;而一般道子卻是由基礎循次漸進,當
然有在道程上進境較緩之現象。但是不論任何一個宗教的修道子,
必須切記吾此話:「心法無高下,用功無深淺。」龜兔賽跑人人耳
熟能詳,愩高心理貽誤不淺,得至寶不能珍惜,徒為荒棄也!
仙祖曰:感謝古佛詳明開示,今夜吾等停筆。
孚佑帝君 降
廿八、再續仙佛對答
聖示:本書之所以定名為《末劫收圓上理天》乃有其深意所在。
「末劫」在每個宗教的傳教弘道之中均有所提及,儒曰「叔世」;
道曰「末劫」;佛曰「末法」;耶曰「末日」;回曰「浩劫」。雖曰
名詞各異,其義略同也。
「收圓」即乃強調考道之重要,不論任何道脈在行道過程中必有考
關及波折;換言之,道有進退者,故最終必須驗收也。
今日天降寶書,是以故,讓世人能夠更方便體悟道的真諦,因而能
夠在末法時期處處得到心法。
南海古佛 降
聖示:南宮道友立論精闢。本書之著即乃讓眾生明白何謂修道?為何要修道
?修道是在修什麼?因而本書不但是修道子所必須研閱,即乃一般眾
生閱書之後亦是大有助益了解道的真諦。
仙祖曰:多謝古佛加以補充說明!但是吾意以為書名既是有「上理天」,則
可見強調出超生了死的境界。是否吾等亦可以提示性列出重點,以
標明道子在道程中的阻礙是什麼無法達到回歸理天?
古佛曰:此意甚好!吾先以一貫道道子最常有的阻礙加以提示之。「欺師背
祖」這一點佛規中已有明示,但是許多道子卻誤用其意。所謂「師
者」、「祖」者,均指「道」而言,只要心存道志,一心不退,那
麼就不會阻礙返回理天之路。「離經叛道」這是許多道子最易觸犯
的事例,常可見許多較為資深的道子動輒喜歡稱師作祖,有背離大
道,無端挑起紛爭。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是一種
定律,它就像圓圈,首尾相連,無限衍演,在因果中無論如何均是
難以逃避,所以不解因果結,無能上理天。
在一貫道的修子中更有一樁必須謹慎,就是「愩高心、錯誤口」
。大體而言,一貫道子的求道心志高於其他修道子,熱忱、毅志、
識禮,幾乎可以成為一貫道子的共通點;但是,「愎」與「執」也
幾乎成為通病。在前面亦已述及,這樣也會阻礙返回理天之路。
至於求道之後行持不夠,當然更是無法回歸理天,達到超生了死
的境界。在此吾更要提醒一貫道道子注意,接受名師一指,雖是已
打通了返回理天之路,但是必須注意它只是打開了靈性返回理天之
門,卻不是明師一指就是將道子保送到理天。與其在世修持不夠,
到九陽關去磨練,不如借假修真,還能以行功立德來彌補行持未足
之處。
仙祖曰:古佛苦口婆心開示,想必一貫道子獲益匪淺。吾則以一般修道子而
言。
凡是修道,在人間即以人道為基礎,如果修道子的人道,如綱常
維德不能修涵,那麼也是悖離了道理的精華,想要修成很高的境界
就必須去紫陽關歷練一圈了!
至於心志與性靈的內果修持,如果不能以佛、儒所強調的禪定、
安靜,那麼在靈性的修持也是阻礙達到超生了死的境界。一般而言
,戒律在修道子的修持中是不可或缺,雖然有因宗脈之不同而有嚴
寬不等之標準,但基本之戒律,凡是修道子都必須慎守。因為無戒
律之約束就容易產生後遺症,比如觸犯了因果律,或是行為言語的
不符而觸犯了天律、冥律等,均是為道程留下了一個尾巴的阻礙。
古佛曰:綜合以上所述,修道子在道程中遇有挫折、變化等因素,只要能夠
一心向道,修持不退,則終必可以返回理天。仙祖以為呢?
仙祖曰:古佛所言甚是!吾因此亦可斷言:「道心不堅者,亦無以返回理天
矣!」
古佛曰:是的!修道最重要的就是心!
今日就到此結束,本書也在仙祖的結論下結束。(全書完)
〈規正儀肅〉篇之案例再述 沐恩門下 洪富東
當仙佛著作此篇時,後學除了感恩天恩師德之外,並且仍然不解,為何
仙佛要以先慈為案例,作為此篇的舉例說明?待經過約一年餘,才在不經意
的情況下得知原因。
先慈諱王圭,是非常誠虔的一貫道親。大約於四十幾歲時求道於寶光組
,幾年後家中就設佛堂並清口茹素。當時後學讀高中,印象裡家中經常有彬
彬有禮的道親來家中樓上的佛堂與母親聚會參拜,並且時間似乎不短。後來
因房屋拆建,卻因故一直未能完成,所以母親就改往點傳師家中的佛堂,但
距離數公里之遙對當時六十幾歲的老人家而言似乎遠了些。
母親於六十五歲時骨癌發病,動了大刀,更換腿部關節,從此走路不便
。並且每隔六星期吃一星期的治癌藥,每逢吃藥的那一星期,因副作用極大
,全身發冷,而又極端的癱瘓無力,只能痛苦的躺在床上度過那無助又無奈
的漫長日子。如此的歲月大約有三年,之後不但身體健康幾乎完全回復,連
那服藥後的副作用也逐漸的減弱,直至完全消失。後學親耳聽見母親於門診
時向醫生要求不再吃藥,因為她認為所吃的藥已完全沒有作用,但醫生不允
。
這段病中歲月,母親道業並沒有荒廢,除了積極參與老人班上課及極力
參與道中公益活動之外,她不識字,卻將一部《彌勒救苦真經》逐字認識背
熟,每天虔誠誦課不輟。
到了民國八十年,母親七十一歲時,亦即她歸空之前一年,本篇著出,
當時後學在內堂看著鸞文字字而出,實想不出母親的行持與「規正儀肅」有
何特殊關連。當時未想到因後學已長期居住在外,平常只能抽空回家探視,
或許不知其日常生活有特別之處。
直到一年後,因感戴仙佛度化成全之意,後學特恭請了一幅觀世音菩薩
畫像回家供母親膜拜,那時母親問後學:「要怎麼拜?」當時後學直覺奇怪
,母親是老道親了,拜佛那麼多年,一般拜佛的禮節應無問題才對;且家中
今日只安奉此一佛像,應只有簡單的早晚獻香、奉茶的禮拜而已,應不成任
何問題,於是再向母親請問。母親說:「我應先拜 老母娘呢,還是先來客
廳拜菩薩?」後學聽了之後更加糊塗,於是再請母親進一步說明。至此,後
學才恍然大悟!一年來放在心裏,一直未向人提起的問題終於明白了!原來
,母親自從她發病後在家休養,因體力極端虛弱,已不能去點傳師家中的佛
堂參拜,所以就在她的房間裏,不管如何,每天固定於清晨對著點傳師所設
佛堂的方向,放著當初家中已撤掉的佛堂尚留下的拜墊,就誠心的跪下,作
起早晚參拜禮節來。這一拜,從她發病到歸空的七年恒持,似乎未曾間斷。
並且因為她禮拜的時間是在清晨,家人也不知道,母親自己認為應當,無有
罣礙,拜久了也極為自然,所以從未向人提起,難怪後學從未耳聞。
依時間推算,本篇大約降著於民國八十年十月,距離母親發病已有六年
。六年來母親一念堅誠,道心不退,未被酷厲的病考所挫;且不管環境如何
,把養病的臥房當成佛堂,叩拜如儀;而把虛空無形的 老母安奉於自己心
頭,恭恭敬敬,一絲不苟,如臨佛堂親身面聖一般的按照一貫道親應有拜佛
的禮節天天叩拜。後學此時想像生了大病的母親,身體冷顫,腳關節拗彎乍
痛,跪拜屈伸不便的禮佛動作,由十叩首、百叩首,而至一千叩首的辛苦樣
子亦不禁潸然。我想仙佛亦被母親六年來恭敬的儀禮所感,故以此而引為此
篇的案例。
至於文中所述:「一心虔誠,規儀不敢輕,憑著一顆堅誠的道心,而弭
消阻障。」此一段話應可從發病後及往生前作個對照。母親往生前除了例行
門診之外,身體行動一切自如,往生前可算享了四五年清福。而在往生前幾
天猶以平靜而略帶喜悅的語氣勸說鄰床病友去求道。從病痛苦磨到靜心清福
,可見確實消除了許多外在人生的橫逆,也化解許多內在業力的折磨,而從
她晚年慈祥莊嚴的遺照也似乎告訴我們這一些。
際值《末劫收圓上理天》改版重刊之際,後學再將此案例重述,一者補
寫前文《奇蹟的驗證》時後學之不知,再者亦期報答天恩師德及先慈養育之
恩於萬一,並為鸞書印證之意。
恭接懿旨
本堂主席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無極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觀音菩薩五里外接駕,命本堂城隍
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無極元君九天玄女 降
詩曰:懿旨頒來降道場。天書普化啟良方。
從茲壽世功勳大。勉爾輸誠譽可芳。
聖示:懿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無極老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無極理天,勝景無數,龍華會未見諸靈兒,望穿秋水,哀哀慈心,誰得
了然,差幸,南贍部洲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奉旨由南海古佛、孚佑帝君合
同著作壽世寶書,無極寶典之「末劫收圓上理天」,書在著作,道子即已
引頸企盼,孜孜深研,無負寶書之著。
娘心大慰,乃敕懿旨一道,准予授權懿敕拱衡堂主席關卿,凡於書之著作過
程,迄至書成繳書,而及翻印,能發心流通、講解、助印者,有所祈求,
輕者准予便宜行事,重者可呈無極值司,立予呈報,以茲感應助道普化之
功。願爾神人共勉,無負母意。
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壬申年元月十一日
恭接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臺
聖示:今夜恭接昊天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
,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長生大帝 降
詩曰:末劫收圓上理天。點明真學道無偏。
奉為圭臬靈心顯。壽世頒行不計年。
聖示: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金闕,統御萬靈,痌瘝萬象,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爾南贍部洲台疆豐
原懿敕拱衡堂,奉旨開著「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三教同歡,欣慰無極
寶書降世頒行。尤其,白陽道子受惠更多,際值大道普傳,末法時期,寶
書降世,洵為壽世之意也。爾懿敕拱衡堂,領 懿旨,設道場,厥盡聖門
普化之責,今日寶書完成。
朕心大慰,乃准敕旨一道,以作頒賜,凡在下列三項之內,准予南天功德。
一、著書神人加賜道果一級,襄贊著書神衹,准賜神職一級。凡參加著書效
勞生,全勤賜一道功,未及全勤而過半者,以半道功記,其餘參鸞一期
以十功記。助印本書一本以五功賜記,而在伍佰本以上者,准予專案上
呈,以求敘錄。
二、凡贊助書之流通,講解以度人向善向道者,准予監察神祗彙報敘錄。
三、白陽弟子助印、流通、講解、准予消除道、業、病、等諸考,以功之大
小,授權天下護法神祇專責處理。呈疏案件,授權懿敕拱衡堂主席關卿
專案處理。
賜此恩庥,一則 老母慈悲,方便道子求修大道之行功立德,再則亦以
慰勉爾堂神人同心完成畀命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壬申年二月初三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