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回 末那識(第七識)
韓湘子仙翁 降 甲戌年二月初八日
詩曰:韓得其樂惟心主 湘條道理勿自忽
子曰末那識成著 仙翁慈示回心初
人之於世在六識中,因前五識為外境,塵世在人之
接觸中,即能端視一切有為可見之外境。在於外境之初
動與結合因緣上,若不經由第六識(意念)之傳導,必
難入於心識之分判。因在六識上,意識之傳導僅在於人
之心,與因緣初動上之成就而已,若不經由第七末那識
之分判,必難以傳入思想之樞紐也。
前五識為境塵外識,第六識起即為心內境識。因此
在內境上,難同外境之染塵,但不在外境之染塵,心識
上內境塵中,亦因外境染塵而直接傳於內境而蒙垢。因
此內境之蒙垢是難用外境之染塵清洗的,必在心之內境
上,能明白為人處世之根本,才能於內境染垢上清除,
而內境染垢必以明理加作為,方能傳於外塵境之消除,
因而末那轉識,即有分判之功能。人之初心即意念識,
而人之二心即是末那分判之主因,在末那轉識上,即是
眾生心識所接觸一切事務之關鍵所在。
末那轉識在人身上為第七識,此為分判之督導,在
於轉識之主導功用-即是因外境之染塵,而直接進入第
六識(大腦)心念上。在第六識之思考中,若沒有第七
末那識之分判,即難成就任何因緣,因此末那識也就是
人身之煩惱根。人若不經由煩惱之染塵,即無菩提之顯
現,在煩惱根上,因經過第七末那轉識之分判功能,即
能生出因緣造就之緣。但第七末那轉識是隨著人之今生
作為接觸而定,其雖是煩惱之根,但此煩惱根必以今生
之作為加以分別而成菩提種籽之來源,因而末那識在人
之因緣接觸上,是主導外塵境之關鍵也。
末那識亦稱為阿陀那識,其名雖不同,但本識則同
,因在阿陀那識上,即末那識之前因。導以進入末那識
之主要關鍵,在人之三心上,由意念之一心(初心)思
考,進入二心之分判,即世人常言的「三心兩意」之其
中兩心,因此末那識即是阿陀那識。在阿陀那識上,因
二心之傳導進入分判之功能後,再進入第三心阿賴耶識
第八識之含藏,方能以因果顯現,即是今眾生受苦甘、
惡善之果實。菩薩畏因即在因之上去改造,去斷除;眾
生畏果,卻不在因上改造,使之開花再結果,即是今生
因緣果報之分別,也是讓眾生能於果上去改變惡果來磨
之苦楚。易言之,要眾生明白何者能為?何者不能為之
分別,希望在因上改變,不在果上變更。若本具善德因
緣者,眾生何人願改變?試思即明。因此要改變含因,
即前世所作所為之不良惡因,防止開花而受惡果來磨,
即是如此。眾生不明白,如何防惡因之道,那要改變含
因也就比登天還難了。
防惡因之道,即以善心加善念,以明理加作為,以
感恩加關懷,以誠心加本心,即能防止因緣果報之惡因
顯現,因此人能時常以上述之心情,念識恆常而不變,
必在明理加實行,即是防惡因之道。意念本識之外塵境
接觸到人第七識,即要以分判加思考,方能有所作為,
否則外境來時本性所顯現之直接反應,即因不思考、不
分判,則是眾生造罪之緣由。但在眾生思考加分判上,
因人、因地、時空之差別,環境差別,其所生出之各種
作為也不同,如此因緣相生相成,即是人間演化之過程
。人間之演化即如人生是一齣戲,從早演到晚,從年幼
演到老死,至蓋棺論定人生之功果及善惡因緣。因此人
是否能以演戲之角色來自我掌握,自我導演,自我變更
,端視人之末那識分判功用之作為而定,能善演而定,
亦即是能自我主導,必要以進入宗教深入經藏,以六度
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作為,
作為今生修持之圭臬,方能改變今生之含因,才能自導
自演,而不受輪迴之束縛。
第廿三回 菴摩羅識(第九識)
道濟古佛 降 甲戌年二月廿二日
偈曰:道德大路盡皆通 濟世功德必自弘
古諺菴摩羅識出 佛心著作天德種
人身於前八識之心識上,能受外境之染著,而於內
境上之種種,能生出人間因緣之造就。人於前八識之染
著,若不入於第九識之真如本識上,確仍無法脫離輪迴
,因而在彰顯佛性本質上,定要能入於第九之「菴摩羅
識」內,方是正確也。
菴摩羅識亦稱為阿摩羅識,在佛性上,即是真如本
識,此即為無垢識。因在本識之前導內,本識之彰顯必
能入於內境之第九識,亦在於前八識之染垢上如何清除
?將視個人是否有用心於研理而深入經藏內。實則在輪
迴之循環上,眾生皆有心向道,而求助仙佛護佑、加持
,若只當作人生修持道路上之經歷,則無法達至彰顯本
(佛)性之條件,此仍礙於六道輪迴之束縛,今生必難
有了脫之機會。所以在人身之經歷上,每個人必經由前
五識外境之迷痴,次經由第六識心念的第一心接收,再
入第七末那識的第二心分判,後傳入於藏庫之貯藏。如
此在第八識上,因經由第前七識之主導而入於第三心阿
賴耶識貯藏,唯此之貯藏僅是待緣而已,自難彰顯真如
本性之第九菴摩羅識了。
人間之過程,即如草木一春而已。何以言人間輪迴
循環上真是如草木般?初在生長環境,由生根發芽出頭
,再經過日曬雨淋,漸由小苗而粗枝,進而生出綠葉,
轉而開花成蔭變粗幹而至果實纍纍,最後落葉枝枯,終
至凋萎而沒,如此已成枯木,再受蟲蟻侵蝕而落地歸根
,其間經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助力。在成長之過程由
芽而枝,而幹,而枯,而滅,是否正如人生由出生及長
大而壯,人於壯碩而老而病而衰至死,如此人生於世真
如草木一般,其中經過橫逆、困厄、病殃,不如意,不
順遂……種種諸般之折磨,到後來還原於大地。所以人
身能掌握的僅僅短短之數拾年而已,真正能替自己有所
作為之機會,真是既渺小又短暫,此皆在替眾人忙碌而
已,能替自己往後舖路實不易也。眾生皆喜好入於宗教
修持,若在於人身本質上,僅為修持而修持,是必難以
了脫今生,自然無法彰顯佛性之本質,因此修持者多如
牛毛,而悟性者如鳳毛麟角之少。人生真是一齣戲之開
演,何日下幕端看自己用心多少努力多少而定。
用心修持努力精進,方能彰顯佛性。人之初,性本
善,在佛性中是不具善與惡,僅是如如不動之真如無垢
而已,不受人之善惡喜好影響,如此真如本性之彰顯,
必要自己能精進用心於般若大智慧之提昇,方能達於彼
岸。因而能否進入第九菴摩羅識,必須經由人間種種之
歷練、考磨……方能促成因緣,而達至「真正開悟之精
義」,否則在人間時而了悟,時而迷痴,能入於真正大
智慧者,實是少矣!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要眾生能真
正達到彼岸,方是正確之要義。人間是含因改造界,前
世之所作所為無法得知,僅在今生受報而已,但在前世
未明加無知之環境上已是過往了,逝者不必掛懷,今世
能否掌握有生之年去斷除不良前因之改造,方能於下世
替自己之未來而舖路,否則必難了脫,而受生生世世輪
迴之牽纏也!
「真如佛性無垢清淨而無為」。在人間落實於生活
上,若不經由外塵境之染著,何能開展智慧之本質。人
間是經由波折受難困苦橫厄……種種不如意之集成,此
生是前世生命之改造世,在於人間經由一切之困厄阻擋
,方能提昇菩提智慧,菩提是轉化煩惱最主要之糧食。
若不經由煩惱何來了悟,何來菩提種籽生根發芽呢?故
而煩惱是對立於人生菩提之一體兩面而已,能否用平常
心去觀看全部輪迴循環之端倪即在此。人生是改造前世
含因之處所,乃由日常之經驗累積,點點滴滴堆積而成
,再經由般若波羅蜜多之互映下,形成大智慧大菩提轉
化煩惱。而達至彼岸之法,乃按步就班一步步往上行,
其間之歷程自必會覺得相當辛苦,然而換來之果實將更
能豐碩而甜美,在改造含因上,今生也就能替自己了斷
一切不良含因之顯現。眾生於世是受迷痴而難了脫,在
觀看他人之借鏡上,想想自己,縱使能得天下之財富,
物質為我個己所有,但在過程上,已種下了下世輪迴之
種籽。能以知足加感恩加實行,必能了卻輪迴,不必再
來人世間受考磨。人間真是苦!苦!苦!苦也!
人身由第一識及至第九識中,其間必經歷一段很長
之歷練。眾生不要懼怕,只要有心必能達成,若不經由
一番歷練,何來脫胎換骨而達至彼岸。在此,特予鼓勵
眾生勇往向前,眾仙佛自會時時護佑幫助,願在天之上
,皆能看到大家攜手同心而回歸。
第廿四回 四大
地藏王菩薩 降 甲戌年二月廿九日
偈曰:地獄不空不成佛 藏經典籍潤心窩
菩提無樹轉煩惱 薩多著作四大活
人間於世,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四大之中形
成了人生與萬物,亦即有地水火風之組合,才有人間與
萬物之生長,否則欠缺了一樣,即無法在人間上有連貫
之作為。
地之形成,在於天地間,因有天之虛空,因此在天
與地之間,方能容納萬物之生息。首先地乃堅實性,地
之堅實性能鞏固萬物之踏立。因此地之重要可想而知,
如在人身上,因地堅實乃身上之骨骼,支持了整個身軀
。再如動物間,若無骨骼之支撐,必難以行走,所以骨
骼為地之堅實性,基此堅實性上,因而能支撐人身與動
物之重量。因此地之堅實性若受外力之侵襲,必會損及
堅實性之支撐。「地」之堅實亦能承載房屋及其他之重
量,至於重量之承載亦因有了堅實性,方能達至負載之
目的也。
水在於人身上,因有了水之流通,方有骨肉之包容
。在肉體之內,若無水流通,必會阻塞了人之健康。因
而水之流通是通過血液循環之疏導;能疏導才能通,若
不通,則會引起病變之磨,水能滋潤全身使之身心清涼
淨潔。「水」之於大地是滋潤萬物生長之原動力,若無
水之遍灑,即無萬物生長之機會。但水能載舟,亦能覆
舟,過與不及皆不是(適)生存之空間,因此水之重要
,即是能適中即可。萬物之生存,若水過多,必成災禍
,反之不足即受乾旱之苦。人生亦同,每日必需飲食水
,方能將身上過份之熱度排於體外,人可以不食他物,
但不可不飲水。因此水之功用,能左右人體健康之功能
。
火之主要功能,在於陰暗中能給予光明。人生於世
間上,若不具備火之功能,便處陰冷環境上生存,此即
不受日辰之照耀,是故有了水,亦要火來調節。而在調
適水火功能時,必要兩者皆能適中。若是過火,人必定
要生病,也會昏迷不醒人事,必將影響健全之思考,因
人之身體僅能容於火之熱度四十度左右,過了此熱度即
是過火,必須減低火之熱度。因此火之在人體上是保持
體溫之主動者,火之熱度必要適中而已,太低即受水侵
蝕,亦難存活,人之三寸氣即是火之餘溫而已。「火」
之在於大地即是能普照萬物之生息,作為成長之助力。
在於人之食物上,亦要通過火之烤煮,方能將不潔之細
茵殺滅,才能保持身體之健康,因而火之功用,亦即是
相當之重要。
風之流動,即在於萬物中。因地之承載,水之流通
,火之光明,水與火必須藉助於風之動,方能將火引燃
,若無風之暢通,人體之水(血液)即無法傳送到身體
每一個部位,由此可知在風之動上有其重要性。若火之
燃無風助長,其火必滅,如風之於人身上,是人之鼻通
過呼吸而傳至全身。若一人一小時不呼吸,其人能存活
否?難也!人在於身上之各部器官,必須配合水與火之
調適,再加上風(呼吸)之傳導,方能將血液循環保持
在適中之環境,人身軀因有地(骨肉)的組合,加上水
(血液)之流導,是因有風,方能將血液傳送,再加上
火之保溫,即能成就健康之身體。否則欠缺一項,即是
「破病」一個,因此人之身體由四大之組合即在此。「
風」之於大地即要能因火之照耀,水之流通而疏導適中
而已,過與不及皆不適於人類與萬物之生長。在酷熱之
沙漠上,因過熱(火)而萬物無生存之空間;在於北極
冰山,因水之極冷,亦難有生物存活之空間,人若是通
過四大之組合,即要四大能適中,方有生存之空間。
四大在於生存環境上,因人體與動物皆需要,能「
風調水順,地靈火合」,才是人與萬物之福,反之於四
大上,過份與不足,則非萬物與人類之福。因而四大之
組合,在於人類而言,是具備真實性而非虛假,因此在
於現象界(世間)而言,其真實性而非假合,但在宇宙
中,因人之四大具備了真實性上,僅是過往之循環而已
,真如佛性才是永遠,因此彰顯真如佛性,則是人類應
該追求的。
第廿五回 假合(四大之二)
大勢至菩薩 降 甲戌年三月初六日
偈曰:大道普化度迷痴 勢態正道主心治
至德無為提假合 菩薩著作回自持
在人世間,因有四大方能成就萬物。又宇宙中因有
萬物之生長,方有因緣和合之成就。由於地、水、火、
風四大組合,乃是真實而非虛假之肉身,以現象界而論
,其真實性之軀殼,方能成就未來之含因。
四大在於宇宙(地球)之循環流程上,必具備四大
之組合。而四大之條件有其連貫性,如欠缺其中一項,
必難以成就軀體之真實。因此在於修持者或以宗教而論
,其只是借修身而謂之假合。以世間界而言,則是千真
萬確不變之軀體,每一個人必須具備有此軀體,方能與
外界結合而成就因緣,亦因此造就人生之欣欣向榮多采
多姿。若不具備此軀體,即在於無實性之軀體上,能同
外界結合而謂之假合,實不可言也。如此,軀體具備了
地之骨肉,水之血汗,火之溫暖,風之流動(鼻息呼吸
),方能將整個人身做一有系統之傳導。若不經由地水
火風,其能謂之人否?不也!其必是個無軀體之物(靈
),故而僅有靈,而不入於軀體,則無法成就人身之因
緣。
人體謂之真實性,若不經常給予愛惜,作為往後有
用之軀,而一味踐踏不珍惜讓其隨生隨滅,不以此作為
有用之軀,此將必走上自生自滅之途。至於在修持上而
言,必要珍惜此軀體,但也不可過份包容吝惜,若讓其
不受外界接觸,正如溫室之花朵,難耐外界之風霜侵襲
,如此將其作為有用之軀,必是難也!所以越是保護軀
體,越要讓其能與外界接觸,才會練就一番功夫,而抵
擋外界之困厄與誘惑,此即是宗教教人身以此軀借假修
真之原意。
四大假合之身軀,只在今世有用之時,方謂之寶,
一旦人身完成,今生之旅程時,是否即將軀體永遠長存
?是否軀體能長遠不壞(垢)呢?不可能也!因人身之
軀體僅能容於現世上百年左右。亦即今生之軀體僅是此
生有用而已,絕不能留待下世再用;如果軀體能留待下
世再用,那麼其零件早已不堪使用。故而於人間上身軀
不過如雲煙般過往,若僅持此生(身)之作為,而不替
自己往後之含因成果而努力,下世能否再重新做人,真
是不得而知,亦不敢想像。如此人生之借此身,作為借
假修身(真)之原意,亦在此也。
人身借假修真之本意,即在今生中能將四大假合之
身軀,做為往後修真之資本,否則過份溺愛此身,或過
份糟塌此身,都不能將此身作為有用之組合。人身真是
一場夢,好長好長之夢而已,一旦醒來時,已是另外一
個時空了。世人能否將此身(生)之本性彰顯,即看是
否有用心於此生(身)了。此之真如佛性,每一個人都
與生具有,只是被現世之外境迷惑而已,能否跳出此梏
桎,必是有心之人。眾生本是佛,覺有情落實於人間行
菩薩道,必是要能以已利而利他,以已達而達他,如此
而已。
第廿六回 成住
普賢菩薩 降 甲戌年三月十三日
偈曰:普化道上覺有情 賢生入鸞真實性
菩提轉化煩惱滅 薩心著作成住行
人於天地間,因有其成因之存在,故而宇宙之演化
過程,有成住壞空之定理,而人生即是在成、住、壞、
空之過程中了結了一生。
成-在人生上,因未生之前於緣於含因,能成就其
因僅在待時日之來臨而成因緣之造就。如此在「成」因
上,必因「成」之過往中待緣而已,能成就萬物因緣上
,因成之待緣內有其存在之含因,只要時間到來,即能
一拍即合,此即是「成」因之形成。在形成內若沒有時
間加空間加環境之配合,能成就因緣和合之可能否?難
也!在於形成「成因」之理念上,必要因緣和合,方能
成就萬物及一切。
成-即是未生之前之待緣。在成之過程上,因成之
初生即要同外界結合,所以,必要能有條件上之配合,
否則必難有「成」之形成。成在於初生之過程上,必因
外界之結合,方能將其在住(成長)之過程上向上發展
。再進而形成「成」之過程內,同外界之結合而成外境
之染塵。因外境之染塵,必依付於人生之五境向外攀緣
,方能將其轉入意識之接收,因此在外境之一切,僅是
藉緣相生相成而已。故而外境之一切,必因有向外之結
合,方能以「成」之因,而入於「住」之相,因而在於
住相上,有外境之染著,必成智識之分判,如此因知識
分判一切,在於接收而形成外緣之主導。
住-之本質是在於成長之過程中。人生之成長,必
須借助地、水、火、風之組合,才能達至欣欣向榮之目
的,若未曾經過風霜雪雨之侵襲,未有火(陽光)之照
耀,過份與不及,皆不利於人及萬物,因此人身及萬物
所居住的空間,必要能中道,方能適合人與萬物之生存
。人身因食五穀雜糧,而輔助身體之原動力,若過份與
不及,必在焦爛之過程上影響了健康,而使身體遭殃,
因而住之本質,即在於中道上,能適應環境之變遷,即
能適應生活之品質。
住之成長必因人身之由幼而長,而壯,而老,而入
於滅。因此人身之住,必要在此過程上,將有用之軀體
好好保護,方能在今世有一番利益眾生之作為,而對於
住之品質提昇,必要眾生能提出向大眾有利福祉之德澤
,加諸利於人類及萬物。常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實
則此一警語,是要眾生能在今世發揮個己之力量,並結
合大眾之力量,共同造福人群與萬物。因此住之成長,
必在人生之過程上,不對眾生造成不利之舉動,而能發
揮「住」其於人身品質上之提昇。
古昔之「住」,即不能提昇生活之品質,時常落入
苦難之漩渦。相對地,現今眾生能居住於蓬萊島,在此
世界言,每個人都具有相當厚之福份,而此福份即是拜
宗教之提倡所賜,方能導之,因此綜觀天下各國能具此
福報者,僅是蓬萊島上之眾生而已。眾生在生、住、異
、滅之觀念上,若沒有警惕之前導,必時常沉迷於舒適
生活,而不知替自己及眾生立下往後之未來。易言之,
成住壞空之觀念,即是不失人生之過程而已。諸如世人
在災厄來臨前能知曉否?難也!因人不具五神通,故而
難了解未來之災殃,如此必無生、住、異、滅之觀念,
但人難免都是如此的想法,而不警惕何日來災殃。因此
人身之成住過程,僅是此世借看、借用而已,什麼東西
是自己所擁有的?如此僅是在此世上能用能有而已,眼
一閉,腳一伸,什麼束西都不是自己所擁有。所之人生
求什麼?爭什麼?鬥什麼?「三寸氣在萬般有,一息不
來都已空。」人身真是感嘆呀!能將此身作為自己未來
修持實行者,才是真正的了脫者。
第廿七回 壞空
文殊菩薩 降 甲戌年三月二十日
詩曰:文理共道培心悟 殊勝功德本無處
菩提種籽回根本 薩行壞空作成著
人處於現世界之一切,皆於成住之過程上,因有「
成住」,故而有「壞空」之來臨;人生即在於壞空之過
程上,而成就了人之一生。
人生於成住之過往,因有天地之形成方有人間之空
間。在人居住的空間上,不能過分與不及,才不致於無
中道。因人必在於中道上成就人間之含因,又在人之含
因上,必須通過年月日時之間隔,而成就了人之一生。
因而在人之一生中,必有春夏秋冬之更迭,有春夏秋冬
方能組合為人生之一年。而每年分別為十二個月,每月
內有卅日左右之接替,在每月之接替上,必有日之分別
,因每日之初動中,在陰之極上(夜之深)一切都靜止
。在時空之接替上,由陰動(結胎)之陽至而出頭。清
晨好比人之出生,一切都要從頭再來一次,至上午即如
孩童般,中午即是青少年,又至下午即是壯年;日落黃
昏像是老年,而暗夜之來臨,即如人之將亡,及至深夜
又是已成壞空之轉變,人之生存即在於每一日之更迭上
,這便即是人之一生。
人之一生中,因有年月月時之分別,當即把握當下
,方能改變人生之含因。而年月日時之接替正譬如人之
初動,轉瞬即是中年頃刻又至老年。如此在於「成」之
因上,方能有「住」,又在住上達至「壞」之準備中,
因在「壞」之準備上,又回復了「空」之一切。故言人
間之「成住壞空」之過往即是一生。人之生存空間因有
其存在之接替點,正顯示人生即無常,但又在無常中能
守住有常,簡言之,乃在無常中觀看有常。常與無常皆
是人間演化過程,而演化之法則,則必是「有我」之存
在,方能將「無我」之觀念明顯於內心深處。此即是內
心之明燈,唯有如此,方能彰顯人生(身)之佛性。
成住壞空在萬物中,每個環節都一樣,因宇宙循環
法則,千古不變,能變者是個己含因之改造。累世中因
人與萬物之存在,由於有時空交替之過往,所以今生於
此,來世又忽生於他方,此等生生不息之接替上,不知
能否將累世之含因在此世來改造?也就是在成住壞空又
生住異滅過往,即是人生的過往呀!現世上「山河為主
人為客」,山河不變,人能變,人與萬物皆在無常變化
之演化過程上,了結了人與萬物之一生,因此人與萬物
皆是過客而已。山河大地雖是此之主人,然而山河大地
卻能引災殃而降於人與萬物。又因地水火風之助緣,方
能藉此而改變人與萬物之生存空間,人生就在此反覆的
改變上,達至現今之舒適生活,此謂上天慈憫,因此人
能與天地並列三才之一,原因即在於此。人因同天地並
列,乃因人有思想改造之含因,在成住之過往上亦是如
此,生活之要件若壞空,即如人之毀滅(死亡)、老至
而已,因老至方有毀滅之來臨,人生就在毀滅中而歸還
於天地,如此又展開另一階段之新生。因此時空之交替
,何人能倖免?自古至今無人能脫離此桎梏。因而人要
能當下放開來,提引自我佛性之本來,才能了脫輪迴。
壞空之本質,無非是將人與萬物進入另一階段之改
造,因有壞空之定律,方有新生之開始,如果古往至今
都無壞空存在,那地球生存之空間,即無任何可供人與
萬物之存活。因此,要能多利用此生(身)之一切,當
下即能改變。不要謂還有來生(年),否則一年又一年
,一生又一生,何時能了結?眾生即在此環境上生存罷
了。在此提醒眾生,必要能把無常之觀念深植內心,才
能在當下做一番利人利己之德澤。成住壞空主要是改造
眾生之根本,能入於此世去利己又利天下,因人在生存
之空間上,不單是個己而已,還有天下眾生及諸多之生
靈(動植物),此即是眾生之定義,而非單指人類而已
。人與萬物皆演化所創,亦即天之所化,上天演化之過
程即是大道演化之過往而已,「大道天德」之著作目的
亦在此。能改變個己之基準含因,必能與眾生含因相接
,方能於此世上了脫人間苦與磨之束縛。眾生因未明個
己之佛性,要知佛要有眾生,方能顯露佛之性,否則在
於平等性論,佛即眾生,眾生即佛,眾生即菩薩,而菩
薩亦是眾生,果能當下行覺有(悟)情之作為,久而久
之,不必等待歸空時才作菩薩,當下卻能彰顯佛性,而
實踐覺有情之行為,此即是菩薩行。成住壞空、生住異
滅,只是藉看之過往而已,因此在於現世上,改造覺有
(悟)情之含因而成佛性、而成佛體。
第廿八回 覺有情(菩薩與眾生)
南屏道濟古佛 降 甲戌年三月廿七日
偈曰:南開著作大道行 屏障功德福自臨
道德重整惟人間 濟世利人共心誠
又偈:地水火風萬物成 成住壞空演流程
菩薩落實覺有情 當下了脫彰佛性
人間落實覺有(悟)情之菩薩行,在人與菩薩間之
差別,在於人本能上之作為能改變含因,而成就菩薩行
於現世;在覺有情上,必是能以實際身體力行,而轉變
人間成為覺有情之世界。
眾生在現世上,因覺有情之作為而入於菩薩行,而
菩薩在本質上是成就無為之目的,因此,在菩薩本質之
成就,能令眾生有尊崇信奉的目標。菩薩與眾生之因緣
,因眾生迷於世景受現世束縛,不敢放下心去行使,眾
生皆具佛性之本能,受五蘊之牽纏而迷失了自己,故難
以彰顯佛性,僅在人生上為生活而奔忙,眾生於因緣方
面,不能入於「無私」之公出,所以難同外界接引,在
人間受五蘊之牽纏,則無法提攜人間邁向菩薩行之本能
。
眾生本能與菩薩並無兩樣,僅在迷與悟之間。人間
之作為因有眾生與萬物,方能彰顯覺有情之本來,因而
能成就菩薩道之因緣,是要眾生都具備「了悟」之關鍵
,亦即首重於「開悟」之過程上。眾生迷而盲,菩薩悟
而無為,不為己利能創造世間成就一切,在眾生與菩薩
言之,菩薩即眾生,而眾生即菩薩,菩薩能行無為,眾
生亦能行之,因菩薩是由人所修而達至,眾生以菩薩為
榜樣為目標,依樣能達至菩薩境地。在菩薩行而言,是
欲利天下眾生能上求自利下化利他,僅此而已。菩薩本
質依眾生而成,那麼眾生要成就菩薩,亦是十分容易之
事。
覺有(悟)情之階段,乃不為己私而以至公、至正
、至理之大情同利天下,因此覺有情能促使眾生作無為
之事務。人乃由地水火風組成,萬物亦是如此,但在萬
物組合而成個體之過程上,成住壞空不過是演繹人間之
過程而已,眾生能於現世上落實菩薩行,而實踐於覺有
情,必能以現世去改造人間之含因。菩薩畏因,不在因
之初動上而使其成果,對含因的改造不入於五蘊之接替
,故不受「眼」、「耳」、「鼻」、「舌」、「身」、
「意」接收,更不入於「末那」分判「阿賴耶」之貯藏
,在含因上已斷除,故不在果上成就,因此能斷因而改
變不良惡果,轉而成就善因之成果,在含因本質上即不
受五蘊牽纏,亦不落入五蘊預設陷阱內。於含因改造上
,人生即是現世含因改造界,欲達目標,即要能深入經
藏時常受仙佛之普照,增加新觀念之行使,進而融入於
現世生活中。
現今之眾生時常行覺有情。在一家組合上,必須具
備倆位菩薩(夫婦)方能行使覺有情。因倆位菩薩是要
將其家庭改造,入於更圓滿與興旺,這便是基本行「無
為」,但眾生大都行而不知,而致不自知。在下化過程
中,子孫受「覺有情」之薰染,而不自私,蓋此皆因家
庭成員,所付出之心血與勞累亦不敢言辛勞或苦楚。在
「歡喜捨」,「歡喜受」的過程,以「慈悲喜捨」之願
力,甘之如飴而不求回報,此即是覺有情之過程,亦是
菩薩行最基本的作為。子孫若能感念菩薩之辛勞,而能
彰顯其家庭之德澤,亦可言是孝子賢孫也。菩薩於家庭
,是上天演繹所化而來為興旺家庭,眾生皆要經過覺有
情之菩薩行,任何人也難倖免,能做得好與否,要看是
否有用心去行使。將家庭落實覺有情,方能以個體漸而
擴展至世界及萬物與眾生,因此菩薩與眾生是難以分開
的了。
第廿九回 覺有情(六度萬行一)
觀世音菩薩 降 甲戌年四月初四日
詩曰:觀看人間皆虛幻 世人迷盲不知返
音聲傳喚回救醒 菩薩六度才歸還
覺有(悟)情之菩薩行當中,因菩薩慈悲離不開眾
生,故而時降娑婆世界來救渡眾生,望能以覺有情之六
度萬行,作為人生行持之基礎,方能彰顯佛性而至回歸
了脫輪迴,因此六度萬行是菩薩行所具備的基本條件。
六度萬行之第一度:布施度-布施能度慳貪。
一、財施-財施本質是要眾生能以自己之福餘施捨於他
人。因此在財施動機上,是欲拯急時之救度,而非
經常性之救度。因急時之困厄乃人無法預料之,因
此時常感受無常之到來而手足無措,是故在布施上
施財是能以己之餘福,來救度他人幫助他人。至於
長遠之救度,乃欲教其能脫離困厄之方法,而非是
一味以金錢物質之救濟,易言之,是給魚吃不如教
其捕漁方法,也就是給其食物不如教其耕種、賺錢
養家活口之方法。所以對財施而言,乃救急而非長
遠之救貧。
二、法施-法施之本質,是欲能己達己利而下化他人,
因此法施是指以言語而教化眾生。因在法施上能以
現學現賣之方式救渡眾生:如一句言語,可利他人
亦能害他人,是故在法施上是要自己充實自己,上
求智識而轉化成資糧再下化眾生,此即法施之本質
也。
三、無畏施-財施、法施皆在自己有餘力方能下化於他
,而無畏施主要是讓眾生放下身段,低心下氣去行
持,去幫助眾生以財施、法施、無畏施之化度,以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心胸,作為人生之基本
體。如此行持無畏、無緣之大慈悲心,作道場之棟
樑;以無為不求名利、不求高攀之念,作為小螺絲
釘。人之行持愈高愈容易見其不良之一面,因此小
螺絲釘才是根本大棟樑,也就是越能低聲下氣越能
見到平常心、菩薩行,此即具足覺有情之根本,在
覺有情上是欲眾生能以平常心去行持,即是菩薩心
、佛心了。所以無畏施是以平常心而看,並非居高
而不具德、居高而不具道之常理,作為無畏施之圭
臬。
第二度:持戒度-持戒能度悔患。
一、律儀戒-是以戒律作為人生修持之標準,以持戒來
觀察自己是否有逾界之行為,所以,在律儀法戒中
是要眾生能遵守,不逾距,長守戒律行持為準則。
二、攝善法戒-是要眾生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
心態,時常行功立德修持自己,以戒作為修身之標
準,護持正法,不作為貪功貪德之心念救渡眾生。
三、饒益眾生戒-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念,作為
行持之標準而利己利人。以此行戒作為戒律之基礎
,視眾生如自己兄弟子女,且將利益眾生作基礎,
才能達至無為之境界。
第三度:忍辱度-忍辱能度瞋恚。
一、生忍-生忍在人生上,是一切橫逆無常之阻擋皆能
以忍作法度,作為平常之修身。困生忍時常遭逢四
週之阻隔,在於生忍(身)之忍有形見得到之克服
,是一切橫逆、困厄之來臨作為忍之修持。
二、法忍-法忍是一切因緣造就之無形中加諸於「心」
之考磨,因心靈之苦無法用言語所能表達。法忍雖
無形見不到,但感覺得到,因此法之忍是忍於心境
上之苦境。
三、無生法忍-眾生因有生忍,乃對「身體之觸境」而
論,法忍乃指「心靈之意境」而言。至於無生法忍
是大乘修持者,將生忍、法忍之接觸境上,及一切
之外境、內境皆不忍,亦即無忍之忍,說白了也就
是根本就無忍,也沒有忍之念頭,如此是超越了忍
。世人常說百忍皆在人世間之外境、內境上之忍,
亦忍在心靈、身體上兩者而已,若以「吃苦為吃補
」之心境,即能生出無忍之念頭了。
六度萬行之布施、持戒、忍辱,首先要能以此三度
作為菩薩行之第一、二、三基礎,往下再有精進、禪定
、智慧三度,因此,菩薩行必具備六度方能以現世之基
礎改造而成。在修持之過程上,大乘菩薩行是要先以小
乘菩薩行之基礎累積才能到達,因而六度之本質,能了
脫一切覺有情之菩薩行,倘若不精於通過六度,而直超
菩薩果位者,鮮矣!今日之菩薩行,能以己利為出發點
,作為來日之資糧,方不至用罄,且資糧是點滴累積方
能達成,不是一蹴可及,而是為真正能落實於現世者。
第三十回 覺有情(六度萬行二)
虛空藏菩薩 降 甲戌年四月十一日
偈曰:虛實人生悟真性 空法生性憑自靈
藏寶由心內已發 菩薩著論醒人心
六度萬行在於菩薩行上,是謂六波羅蜜,因此能否
以六波羅蜜到達彼岸,則必須實際落實於現世而論方能
抵達。所之在六度中,須實實際際的行持,並非沽名釣
譽的修持。
第四度:精進度-精進能度懈怠。因此在精進上必
要能以:
一、斷精進-斷精進是要斷除一切不良之習性。人之本
性上較為懈怠,欲斷除此習之不漏,即能以精進心
而進入修持之階段。尤以人之懈怠時而阻擋了精進
之心力,欲改變懈怠是十分困難的。此持斷之修持
,將是阻礙精進之原動力。
二、修精進-入於宗教修持是前世有修持之含因。在今
世能入宗教道場成為一份子,必須具備有善良之種
籽,以此善緣而擴展至他方,並廣度眾生結善緣,
至修持入於修精進不斷之努力方能達成。
三、求化精進-求化精進是能以斷精進、修精進而真正
入於智慧不輟之境地。此必須具備上求智慧之能量
與資糧,方能充實自我之含藏,才能下化眾生。因
此能否上求下化必看自己具備多少資糧,多少願力
而論,那麼只要具備此項資糧即可達成目標。
第五度:禪定度-禪定能度散慢。分述如下:
一、心定-心能定才能以己之行持作為修持之依據。心
若不能定時,其心必心猿意馬而不能把持心地之定
力。要能以自己身體同外界之境地而相結合,但卻
不受外界左右心之清淨,因而心之定是禪定之外緣
。
二、口定-(身定)身口受於心境之驅使,方能成就身
體各部之行動。因人之作為皆在口業之造就而判斷
,所以今生較多身口業障之成就因緣,也就是說,
身口業障之外緣,是在於接觸外境時之最初原動了
。
三、意定-意能定必要通過身口心之身體向外行持,方
能入於意念之傳導,因此,意要自在無垢,首先要
能清淨心靈,才能清淨意念。意之動即念之動,亦
是心之動,三者息息相關,僅在意分為九識而已,
心為一內境之分別,因此禪定之本來就是要把心、
念、意三者合而為一,三者之分別功能,即能把心
定淨於無念之境界也。
第六度:智慧度-智慧能度愚疵。分述如下:
一、生空智-人之修持入於智慧度上,因人有賢明、聰
慧、愚蠢、笨拙之分。其間生活同外界相接觸,而
真正能以智慧修持者,稀也!皆在於同外界接盲引
盲,而無法真正入於修持內心境地。一般都在於口
上言修而已,其內心時常掙扎而不知,因此時常在
瓶頸盲點上阻礙了開創智慧之精進力。生空智之一
切皆是因緣所造,即萬法唯心唯物(己),因此身
之空即時間之過客而已。
二、法空智-一切為因緣所造。在於法性上,生亦空,
法亦空,能以修有為法而行無為法。因而作為上是
否能以大乘菩薩之理念,作為一切因緣觀、法性觀
之空觀而已。一切之因緣皆自然法則,能否放下心
即是。
三、一切智智-乃真如本性「無我真如」、「法性真如
」,即是佛之本來。眾生皆具佛性,即是能在「一
切種智」上,而入於「一切智智」之真如佛性,清
淨無垢自在且無為。
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所具備之一切因緣,亦在六波
羅蜜上成就而達至涅槃之本來,也是到達彼岸之大智慧
者。人生必須通過因緣法則之牽緩纏而在因緣法則上成
就自己與眾生。但在菩薩道上能行持自己,必要能以布
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
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而行人身之本,以小乘修持,漸
而入於聲聞、緣覺,再入於大乘菩薩理念之觀念上。真
正行大乘菩薩行者,以自求上智之慈悲心,作為下化眾
生之資糧,而能行大乘理念,方是菩薩所具備之要件。
覺有(悟)情之菩薩行,是菩薩救度眾生之慈悲心
、大願力,如此通過眾生之接引,方能覺悟世間有情眾
生,了脫人生於五濁惡世。以見、聞、知、覺,作為接
引眾生之回歸,此也是能通過人生,由眾生而成就聲聞
、緣覺,再入於菩薩境地,故而要彰顯佛性是按步就班
一步一步往上回歸,非是一步而登入佛境。於芸芸眾生
中,甚少具備當即(下)開悟(頓悟)之本領,定要一
步一步進入漸悟之境界。菩薩行即是以六度波羅蜜,而
達至覺有情菩薩行之實際現世上,要彰顯真如佛性,即
已具備資本而不會憑空入於「頓悟」中,因此「漸頓」
皆在人之智慧含因上分別。眾生不具頓悟資本,必要按
步行持,終有漸悟了脫之一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