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道自然,人性俱足圓滿般若,從容而可到達波羅蜜也。
●人生下凡,物慾所蔽,放失本心之作為,識神當權,不知還鄉之路,流浪他鄉客地,認苦為樂,醉生夢死,實可憐!可憐!
▲孟子曰:山徑之谿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六萬餘年之山徑谿間,而茅塞之矣,故要求道。
●人生落後天;迷眛本真已久了,道雖然各自俱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之俱足,久而不能顯現,故須要求道,得明師之指點,顯露本來之面目也。
●至於道者天命也,在天曰理,賦人曰性,人皆得天命而謂性。故曰:天命之謂性。
●既然,道則是理,理則是性,此性是天道之化名。所以,性可謂:佛也。
●性既然是佛,故佛與性之名詞雖異,而本一也。
●人之性,本為道、為佛,還求什麼道?學什麼佛否?這都是自家之物,何必向外覓道、向外覓佛。所謂:以道覓道,以佛覓佛耳。
●因為,人有道;方可以成道,人有佛;方可以成佛。所謂:成道與成佛之名詞,這都是未達彼岸之假名詞,至於大地無眾生之時,哪有佛之名言耳。
●其實求道二字是求知之意,為求知道耳,知有大道,知有天道之性,而使其恢復本來之面目,與天地合其德;之謂求道之意義。
●故求道、得道,並非真的求道,亦非真的得道,更非真的成道,故不是重新得來之道。
●人之性雖曰天理,更有(三能)也。
●因為理,理之動則是能,此能是人之生命力,萬物亦然,具有生命力,與天地之理同在。
●因有生命力,為欲維持生命之本能,故有食。
●為欲延續生命之本能,故有色。
●為光大生命之本能,故有道。
●道為性之本,與宇宙之真理同在,這就是宇宙之同體之謂公。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求食與色,此則為私,從其公則聖,從其私則凡,所謂求道之求知,乃欲明本識末也。
▲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放什麼心耳,放失本來之天心,此天心若放失,隻是求食與色,故道不現,為求到道之流露,當然就要求明師。
●當今之世,人生不知自己有道,以為道是身外得來,猶似魚之在水,不知有水,人之在道,不知有道,沈迷在物慾妄想之中,故以求道二字誘之於入道,再次第講解成全,使人人明其本體,至於全體之大用,在表裡之精粗達到者,是為復性之初也。
◆何謂求道拜佛?
●世尊如來,在未出家之前,遊東門,體會到人生之苦,雖然出生在帝王之家,衣食住行之足,仍是假樂,眾生為了生存,強欺弱的爭鬥,真是不能平等。
●遊南門,體會人生之過程,由少壯而老之真理,事事之不如意。
●遊西門,體會人生之病苦,在世事無常的。
●遊北門,體會到人死了之後,要到什麼地方去,到底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之真理,在世之四苦而決心出家了。
●為了追求真理,遍訪明師,七十有二,這就是求道的過程。
▶人生本自有道,而不知道有道,故要求道。
▶人生本自有道,而不知道是何物,故要求道。
▶人生本自有道,而不知如何現道,故要求道。
▶人生本自有道,而不知悟道,故要求道。
▶人生本自有道,而自己離開道,故要求道。
▶人生本自有道,而自己不能見道,故要求道。
▶人生本自有道,而自己不能體道,故要求道。
●未達道者,則必在妄境之中,一切思想惟識,一切思想惟色,一切思想惟物,一切思想惟利,雖有義,而是識之物慾也。故宜拜佛,是以佛做標竿,而學佛也,故求道需要拜佛。
◆求道為求知,知什麼?
●莫過於知天,知命,知性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殀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知天):知天地之道,宇宙自然之無為實理。
▶(知命):之做人之道,人生在世,以何為宗旨。
▶(知性):知性與道通,通達人性,理氣象,一貫達道,知斯三者方可以辨本末,一切無礙也。
●求道者,當求人生所行之一條大道,此道欲通往何處,若不能求得明瞭,欲往無定向,猶如在苦海之中,失去了方針也。
●世間之人,認苦為樂,離開了天,離開了地,甚至離開了自己,都不知道。
●佛與天地合德,垂下金線,導眾生離苦得樂,世尊紅陽承運,彌勒白陽當任,都是為眾生之寶筏。
●三教本是一家,佛以慈悲為本,儒以忠恕為本,道以感應為本,這都是讓眾生脫離苦海之寶筏。
●天地之真理,動而世,五行之生剋,化育與剋制,是用於人間報應,水之澗下,火之炎上,木之曲直,金之從革,土之稼穡,由此五行之動靜,造成了世間之所數變化,人可不知乎,知五行,知萬物之性,知天地之性也。
●因果之造成,因果之會遇,五行之相會遇也。
●求知之道,甚為重要,不知無以行,不知無以成,世間哪有不知而可成耳。
●欲知事,則以事格其知,欲知物,則以物格其知,欲知道,則求以道而格之知也。
●超生了死之道,必先以求超生了死之佛道,方能一層一層更上也。
●至於求道,乃是求著明師一指之玄關竅也。此竅乃是無極真理之至善地,佛家為如是處也。
●人未有生身時,父精母血之交感,所凝結之真理,由此而漸成形也。
●此凝結一點之真理,其理有神,其神乃是生天生地之造化本,在儒曰:天命。故曰:天命之為性。
●故父精母血之交感一點,此點有氣,其氣有神,乾謂:陽神。坤謂:陰鬼。
▲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故其陽神謂乾,其陰鬼謂坤,父精母血交感,純乾失之中爻,變為離中虛,純坤失之中爻,變為坎中滿。
●在母腹之中十月之造化,四十周期而呱呱落地,後天陰陽二氣從口鼻而入,乾坤顛倒,爐在上,鼎在下,天地失去定位,而入輪迴矣。
●人之初乃是父精母血初感而受胎之始,是人之最初也,此乃純善而無惡。故曰:人之初,性本善。
●此渾然之天理本性,就是佛性,此性與天地同德,故曰天命。
●是天之明命,有此明命,佛曰: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此佛性就是如來之性。
●此性在剛受胎之時,凝聚於玄關之中,雖不可見頭尾,周身之髮膚手足五臟等等,皆在其中耳。
●求道之指點玄關妙竅,乃是求知了解,在自性之中,有與太虛同自在之真如性,此性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說佛又不是佛,說道又不是道,說性又不是性,不出於言語之戲論,是色非色,是空非空,隻可以無欲而以觀其妙,有欲而可以觀其徼(竅)也。
●古之學道者,研之悟之,至於一旦豁然貫通之時,明師以證道,朝此方向,默默的耕耘,將此玄關竅之真理,使其發揚光大起來,謂之得道者,但又不敢洩漏天機。
●佛傳此道,為傳正法眼藏,這自古均;以心印心之契機方可得之,未達心心相印之境界,佛不傳,恐不識而毀謗佛法耳。
●世尊在靈山會中,撚花示眾,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在師徒之間,已經相印著微妙深厚的菩提真理了,故世尊就以指點而使迦葉證道。
▲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
●迦葉得了真傳,而成了佛教的第一代祖師。
●五祖弘忍祖師,授法於六祖,令六祖三鼓入五祖室,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謂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樣的了。
●六祖得法,啟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來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本來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故求道是求知道,本來面目示人之自性,純清純淨,一點兒污染都沒有,妄想心起,才遮住人之如來自性,故使人認識自己也。
●所以從上以來,均是默傳吩咐,豈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孔夫子傳道給於曾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子出門人問之曰:何謂也。曾子曰:忠恕而已矣。
●玄關之真理,雖然是一個竅妙,卻是忠恕真理之止處,無思無慮之天,靜而菩提之體,動而忠恕之德,不偏不易之至善地也。
●諸佛菩薩,由此法門而達其銓,觀音菩薩,以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座上現如來,而示人悟之。
●耶穌以十字架而證之。
●儒以一貫,菉竹猗猗,有斐君子,緡蠻黃鳥,止於丘隅而證之。
●佛之正法眼藏,皆與諸佛菩薩之傳道,皆有相應之機也。
●故求道拜佛,求為求知,道的止處,拜佛乃是知恩報本也。
http://www.myok.eu/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21&extra=page%3D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