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的人認為自己很信佛,每逢佛菩薩聖誕都要去上香,手上有佛珠、嘴裡念咒子......但對於佛菩薩反復告誡的內容,卻不想去瞭解,不想去奉行,行動上絲毫沒有改變。

每個生命各有因果,即使是佛菩薩也不能直接改變誰的因果業力,這個機會只掌握在每個生命自己手中。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當下就去改變,所以,信佛最根本的是要依教奉行。

在具體的行動上,最基本的就是「五戒」。

如果你真的信佛,就會知道「五戒」的重要性,這不是對佛弟子的強制要求,但真正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定然是會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去踐行的。

五戒·不殺生

殺生,指的是以惡心斷除有情生命,只要符合以下幾點,就是犯了殺業:

一、有心殺害眾生,故意為之;

二、明知被殺眾生也和人一樣貪生怕死,卻仍對它進行傷害;

三、為捕殺對方而挖陷阱、準備兇器等等;

四、對方確實被殺了。

有時我們會看到一種現象,菜場的某個水產攤前,貼著一張佛像或一句佛號。從內心來講,他們也意識到以殺生為業的不好,但又放不下眼前的利益,於是一邊殺生,一邊拜佛求保佑。這種自相矛盾的事,千萬不能做。

首先,殺業的惡果,與拜佛的功德是兩碼事,惡業是不可能隨隨便便直接抵銷的。即使內心有過懺悔,但也別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再造作」,否則就不是真心的懺悔,只想換取暫時的僥倖。

五戒·不偷盜

凡把主人未曾給予的物品佔為己有,都屬於佛法中偷盜的範疇。形成偷盜的業力也要有以下五個條件:

一、故意起偷盜之心,不是無心之過;

二、這是屬於別人的東西;

三、明知是他人物品,依然佔為己有;

四、預先有盜竊的動機和準備;

五、不是誤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是別人的還是公家的,在沒有得到允許時,哪怕沒人看到,哪怕金額很小,君子也要慎獨。這不僅是佛教戒律,更是為人准則。

五戒·不邪淫

現代社會的開放在很多地方已經超過界限,在男女關係問題上,從全世界範圍內的艾滋病傳染,到家庭的破裂、對孩子的傷害,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作為佛教居士,先生肯定會積極鼓勵太太趕快受持五戒,太太也會希望先生快去受持五戒。雖然這是道德的規範,做人基本的倫理,但理智往往會被一時的情緒打敗,受戒後會更多一份心靈上的敬畏。

五戒·不妄語

所謂妄語,就是虛誑、不真實的語言。

妄語並不單指說話,也包括文字、書信、動作等等。妄語業的成立也有四個條件:

一、以違背事實的語言欺騙對方;

二、對方已經接受到了謊言;

三、存心欺騙,而不是無心的誤傳信息;

四、對方把謊言信以為真了。

如果對方最終並未相信,妄語目的未達到,則妄語業還未形成。

生活中如果迫不得已說了小妄語怎麼辦?多多懺悔,常常反思。

五戒·不飲酒

為什麼五戒之中會有不飲酒這一條,不妨聽聽這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喝醉了,回去看到鄰居家的雞跑到自己院裡來了,就把它逮著殺了,煮著吃,這就犯了殺生和偷盜兩條戒。快吃完了,鄰居小姑娘過來找雞,他喝醉了又對人家非禮,又犯了邪淫。別人來調查,他推卸說:我沒乾,又犯不妄語戒。

但凡喝酒的人,沒有不醉過的,所以飲酒難免會讓人亂性。

何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修行,對酒精的貪戀都捨不下,還要怎麼修行?

不要小看受持一條戒,受一條的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

但是人又很難保證未來,萬一哪一天破了戒怎麼辦?那也絕對不能破罐子破摔,覺得既然破了戒就徹底放棄掉。

我們可以去懺悔,今天沒做好,明天繼續做,受持一天,就有一天的功德,要相信每一分堅持都不會白費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707949463262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纓芃 的頭像
    纓芃

    善書閣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