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順治皇帝的覺醒

順治皇帝說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自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間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知我    合眼矇矓又是誰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阿         
不如不來亦不去    亦無煩惱亦無悲

二、修行比當皇帝好
 
各位前賢,我們來看看,順治皇帝的這首詩,他說他雖身為一國的國君,但是憂國憂民,日理萬機,實在忙得很,這時他又想到,人生是這麼的短暫,頂多是〔百年三萬六千日〕,

而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每天又要忙忙碌碌,實在是很不值得,他心想,與其這樣忙碌,還不如修行者,那種悠遊自在的生活。

三、潔淨身心即是僧

當然在,「不及僧家半日閒」的僧字,我們不能作狹義的解釋,只認為〔在廟出家的尼姑、和尚才是僧〕,這樣的解釋,後學覺得比較不恰當,

後學根據六祖壇經裡所說的〔僧者淨也〕,凡是心中清清靜靜,自己的本來佛性都沒有被污染,而所作所為,又能利益眾生,這些人都可說是六祖壇經上所說的〔僧〕,這是廣義的解釋,這樣的解釋比較恰當。

四、順治皇帝的迷惑

不管〔在家出家〕或者是〔在外出家〕,都是我們所認為廣的〔僧〕啊!

順治皇帝,除了羨慕修行者,的那種清閒外,他對他自己,也非常迷惑,他無法真正認識他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以對於他自己,他在人生的過程中,有種種錯誤的看法,你看他的詩中,他就這麼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矓又是誰?〕,由這四句話,他對〔自己的我〕相當迷惑不覺。

五、沒求道難超生
 
我們知道,如以解脫者的眼光,來看順治皇帝的心境,用一句話來描述,會比較恰當一些,這句話便是〔以此見解,要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意思是說,以他這種見解,要成就佛道,那是不可能的。

六、順治帝要求解脫

所以順治皇帝,又接著說〔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在他未了悟自性前,他認為人生是空的,而且迷迷糊糊也活得沒什麼意義,所以在最後的詩句裡,他說〔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七、不來不去超生死
 
〔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這句話是最重要的一句,也就是說明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追求這種〔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的解脫生活。

八、求道才能解脫

要追求這種解脫的生活,除了修行學佛外,實在別無他路可行,要修行學佛,首先一定要求〔天道〕,如此才能修行有成,而獲得大自在解脫。

否則如〔緣木求魚〕一般,盲修瞎煉,要成佛那就遙遙無期了。

九、一指超生躱閻羅

仙佛說:

修行無別修     只要識路頭      
路頭若識得     生死一齊休
身有生和死     性無死與生  
能知生死門     躲過老閻君

十、求道打開生死門

〔路頭、生死門〕,就是我們所指的〔天道〕,後學在此希望未求〔天道〕的前賢們,看到以上,後學所講的這些話,好好的深思一下,而趕快來求〔天道〕。

十一、順治帝生不逢時

只可惜當時順治皇帝,生不逢時,未遇大道普渡,所以未能求道,以致落入氣天二百多年,到今天大道普,才以氣天仙的身份來求道,乃不幸中之大幸。

十二、普渡難遇快求道

六萬年來,就這麼一次大開普渡,錯此時機,又要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才能遇到〔三曹普渡〕,試問那時候,你敢保證得有〔人身〕嗎?因為道是〔非人不傳的〕。

前賢們,〔識時務者為俊傑〕,大家都是聰明人,趕快把握時機求大道吧,就像順治皇帝一樣,看破人生來修行,如此才能回無極理天,永遠超脫生死輪迴。

https://www.myok.eu/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52&extra=page%3D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纓芃 的頭像
    纓芃

    善書閣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