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馬明博

  手機預設的鬧鐘,清晨五點多,第二遍叫早。

  要上早課,就不能再留戀被窩的溫暖。對著隔壁床上喊了聲“尚師兄早”,我從床上爬起來。

  簡單洗漱,穿戴整齊,來到走廊裡。

  窗外,世界一片朦胧。禅院的近鄰,周遭的青山,依舊被夜色攬在懷裡沉睡著。冬天天冷,不光青山賴床,太陽也賴床。

  輕輕掩上房門,走向佛殿。

  竹枝間的路燈也打瞌睡呢。腳下的石階路,灰蒙蒙不分明,尚師兄與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道路盡頭,要拐彎的地方,尚師兄在前面放緩了腳步。

  “這裡有個台階。”他提醒著。

  佛殿門前,有只白貓安靜地蹲在腳墊上。昨天,我最初看到它時,友好地朝它喊了聲“咪咪”,它不領情,扭身跑開了。今天早上,我們走到它跟前了,這只貓依然淡定自若,不躲不閃。

  看我拉開紗窗門,白貓跟著起身,要進殿去。

  一音禅師不讓貓狗進佛殿。我側腿擋它,白貓往後退了一步,抬起頭看了看,又朝我兩腿之間的縫隙鑽過來。

  借著佛殿裡的燈光,我看到白貓嘴裡叨著個東西。仔細一看,哦!它叨著一只老鼠。

  我趕緊收了收腿,繼續擋它。白貓無法前進,也不後退,搖晃著尾巴,和我僵持著。

  尚師兄問:“怎麼啦?”

  “這貓想叨著老鼠進去。”

  “那不行。”

  我對白貓說:“不能用老鼠供佛。”

  白貓好像聽懂了,它停了一會兒,叨著老鼠轉身走開了。

  尚師兄說:“看來,它真是想供佛。這貓不簡單。”

  “供佛是好事,但不能用老鼠做供養。”

  早齋後,和曹羽、佛佑諸師兄聊起了這件事。大家都覺得好玩,直說禅院的貓也是有佛性的。

  上午無事,我在房間閒坐,又想起了這件事。那只貓如果真想用老鼠供佛,也不能簡單地推斷它這樣做就是錯。因為人對佛菩薩表達敬意做供養時,都是獻上自己認為的珍貴之物。對貓來說,一只好不容易才捕捉到的老鼠,不也是最珍貴的嗎?

  佛經中記載,眾生發心供佛時,即便所供養的物,不是如法的應供之物,也有極大的福報。

  如《雜阿含經》記載的——

  “

  一天,佛陀從王捨城外的竹林精捨入城乞食,路上遇到二個小朋友在沙堆上做游戲。看到佛陀走過來,一個小朋友心生歡喜,捧起一捧細沙,放到佛陀的缽裡。

  佛陀歡喜地接受了。隨侍的阿難不解地問:“佛陀,沙子不是食物,你怎麼能接受呢?”

  佛陀把缽中的沙倒在阿難的衣襟裡,叮囑他帶回竹林精捨,用於修建房屋。

  對這位捧沙供佛的小朋友,佛陀含笑授記說:“在我滅度百年之後,你的後身將會成為國王,尊崇佛法。”

  這位捧沙供佛的小朋友,其後身就是印度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阿育王。

  ”

  一捧細沙雖然無法食用,但因為對佛有恭敬之心,阿育王得到了極大的福報。

  作為孔雀王朝的繼承者,他先是以武力統一了全印度;隨後,他放下屠刀,在全國境內推行佛法,興建了八萬四千座佛塔,並在首都華氏城組織了佛教經典的第三次結集。

  說到供養,還要多說一句。阿育王捧沙供佛,固然獲得了極大的福報,由於細沙畢竟不是食物,所以他一生飽受搔癢症的痛苦。

  從因果的角度講,以不適宜的應供之物做供養,不恰當的“因”成熟後,會帶來不圓滿的“果”。

  說到供佛,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大海邊,沙灘上,一尊木雕佛像被海浪沖到岸上。

  一個在海邊散步的人看到後,認為讓佛像躺在沙灘上不恭敬,於是走過去,把佛像豎立起來。

  過了一會兒,走來一位流浪漢,他覺得把佛像暴露在太陽下不恭敬,於是脫下自己褴褛的上衣,搭在佛像頭上。

  又過了一會兒,又走來一個人,他看到佛像頭頂上搭了件破衣服,認為不恭敬,於是把那件衣服取了下來……

  佛像慈悲地谛視著,他面帶微笑,隨順因緣的變化。

  這三個人雖然行為各異,但因為內心中充滿了恭敬,他們都得到了很大的福報。

  俗世間最好的關系,就是有付出有回報。佛法依世間法而建立,超越世間法,但不破壞世間法。因此佛門有“一分恭敬一分福報”之說。付出恭敬,獲得福報,也是佛法與世間法圓融的具體表現。

  像禅院的這只貓,它願意用自己珍愛的食物供佛,它未來的福報會有多大呢?我想象不出來。但是我堅信,這只貓即將得到的福報,肯定會遠遠超乎我的想象。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53/527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纓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